河南省社旗县农技中心杜学云高级农艺师

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河南省社旗县农技中心杜学云高级农艺师
魏德永
(河南省社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社旗473300)

“在社旗县,老百姓不认识县长的人多的是,但都认识杜学云”,这是社旗县主管农业的李贺峰县长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李县长由衷赞叹的这个人,就是已进入花甲之年,被社旗县老百姓誉为“俺们的贴心人”的县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长、高级农艺师杜学云,在全县1 200 km²的广阔田野上,到处留下他的足迹。他把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无私奉献给了全县父老乡亲。
杜学云生于1952年4月,1972年高中毕业,1973年被县农业局选定为虫情测报员,后到县农技推广中心工作,40年如一日奋战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河南省驻村科技服务“优秀专家”,河南省“最美乡村”农技推广员、南阳市劳动模范、全国农技服务优秀工作者、感动社旗十大人物等。并先后获得省、市级农业科技成果奖20余项。
他常说:“我生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能用自己学到的技术知识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这既是我农民情结的回归,更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农民眼里的及时雨

2011年11月的一天,李店镇下郭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十多棚黄瓜出现了严重的病情危害,合作社董事长张丙玉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通了杜学云的电话,杜学云立即来到生产基地。“杜老师,你看我黄瓜秧苗中部叶片有多角形病斑,一见太阳就像薄纸一样,这是啥病?”杜老师对叶片仔细看了几遍,开出了“药方”,病斑周围有褐色晕圈,而且有黄褐色粘液流出,这是细菌性角斑病,建议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铜卫士800~1 000倍液喷雾,5~7天再喷一遍,连喷2~3遍,10多个大棚黄瓜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恢复生机。张丙玉千恩万谢,激动地说:“您真是俺农民的及时雨”。这只是杜学云几十年来持之以恒坚守“测报”服务生产的一片花絮。
社旗县位于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既适于多种农作物的南引北繁,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和危害。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开展防治,控制危害,确保农作物安全生长和增产增收的关键性基础措施。农作物病虫测报是一项与酷暑烈日和风霜雨露为伍的田间作业性工作,多年来,他经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在田间进行观测调查,到夜晚夜以继日地进行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综合各项资料发布《病虫情报》。1986~1998年的10年多中,老杜长期患有腰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长年累月地强忍病痛折磨。每天坚持骑自行车跑几十里到百多里,外出田间调查病虫害发生动态,为发布病虫情报和适时指导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多年来共编发《病虫情报》630余期,准确率达95%以上,适时指导全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6 000多万亩次,挽回粮棉油损失约7.5亿kg,创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为全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农民心中的“发明家”
长期以来,农民在防治农作物害虫都采用针对性施药的常规防治方法,亩喷药液量达60 kg以上,每人每天最多防治2~3亩地,工效低,农药用量大,成本高,且防治效果往往较差。为改进防治方法,提高工效和防治效果,结合实践经验,开展不同药剂、不同施药方式、不同药剂浓度、不同施药工具的多项次、多指标的施药技术试验,他通过10余年上千次的试验示范,最终试验成功了利用敌百虫、辛硫磷等低容量飘移性喷雾法防治粮经作物食叶害虫新技术;利用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毒死蜱等低容量飘移性喷雾法防治农经作物蚜虫、红蜘蛛等害虫新技术,把亩喷药液量降低到10~15 kg以下,工效提高5~10倍,降低农药成本20%~30%,提高防治效果10%~20%,每亩节工增值在20元以上,填补了国内粮经作物害虫防治的一项技术空白。该项新技术1982年以来曾获南阳地区和省农牧厅农业科技成果奖,并先后在多家国家及省、市级农业科技刊物上发表。该项技术成果多年来在县域内和省内外推广应用面积5 000万亩次以上,创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大豆是社旗县主要经济作物,但产量一直低而不稳,为破解夏大豆低产难题,杜学云自八十年代以来就开展夏大豆高产攻关试验,通过多年的品种筛选、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科学化学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综合技术应用,完善总结出了一套夏大豆亩产250~300 kg的高产技术模式。该项技术于2001年在兴隆镇夭庄村5组杜学顺1块2.5亩豫豆25号高产攻关田示范推广,经省农科院专家验收,平均亩产317.3 kg,创全国夏大豆高产记录。2007年太和镇后赵村王庄张国恩一块1.2亩郑92116夏大豆高产攻关田,经国家专家组测产亩实产307.3 kg,获当年全国夏大豆高产记录。多年来夏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仅在本县累计推广面积就达50多万亩次,增产大豆1 000多万kg,农民增收4 000多万元。
烟草是社旗县一大优势经济作物,烟草产业是烟农发家致富和增加县、乡、村各级财政收入的“黄金”产业。施肥是困扰烟叶优质高产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氮素肥料的施用很难满足烟草“少来富和老来贫”的需肥特点。为破译烟草优质高产施肥技术的复杂性与高难度性,2008年以来老杜从不同氮源肥料肥效对比,到“天脊”硫基硝酸磷钾不同用量试验,从优质有机肥料的配伍示范,到有机无机肥料的优化集成技术大面积应用,最终筛选出了特别适合烟草需肥特点的“天脊”硫基硝酸磷钾为氮源核心肥料,组配了优质有机肥“嘉有”黄腐酸钾和优质天然钾肥“罗布泊”硫酸钾的烟草施肥新技术,为不同茬口、不同土质、不同地力水平的烟田提供了平衡、节本的崭新施肥模式。在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中,老杜经常在酷暑大伏天钻进烟田观测记载研究数据,好几次几乎中暑在烟田里。近两年大面积推广证明,该项新技术比常规施肥方法平均亩增产烟叶26.73 kg,上等优质烟比例提高3.6个百分点,节约化肥成本115元,节本增效合计每亩584.96元。三年来在全县累计推广5.6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 000多万元。该项新技术已荣获南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民和政府的好参谋

多年来,老杜首先坚持每周3天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田间地头,调查虫情、苗情及旱涝灾情。把“三情”装入心中,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和生产实际,编写农情信息,1998年以来10多年总共编发《社旗农技推广》和《社旗农业信息》217期,介绍农作物新优良种、病虫害防治及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300多项;二是利用广播、电视等网络媒体开展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高产技术讲座,每年达10~20期;深入乡、村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每年都在50期以上;利用小麦、玉米等高产观摩现场会开展技术培训,每年都在20期以上;参加赶科技大集、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等,每年技术宣传培训在20场以上;岗位坐诊每年接待农民咨询3 000多人次,解疑释惑生产技术难题5 000余项次。郝寨镇李洼村李伟良、喻天发、李栓合等农户几年前缺乏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平均亩产只有五、六百斤,近年来通过电话咨询,从选用良种到配方施肥,从适期精量播种到病虫害综合防治,都认真按照老杜的技术指导进行科学种植,结果小麦亩产猛增到千斤以上,2011年平均亩产达到1 100多斤。兴隆镇后门李村委楼房自然村农户王恒种植3亩春花生,通过老杜电话技术指导,最终获得平均亩产1 256斤的大丰收。王恒逢人便说:“俺的花生能高产,多亏了杜老师的参谋指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学云虽然做了很多让老百姓满意的工作,取得很多荣誉,但他始终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虽已进入花甲之年,但他矢志不移,要把党和国家关心农民之情,全部注入农民期待收获的土壤。愿老杜在农技推广的征程上再铸辉煌。

《农业科技通讯》2014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