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甜蜜的事业” 学校举办中国西瓜甜瓜发展论坛

1月3日,学校举办的2015年中国西瓜甜瓜发展论坛成功举行。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吴明珠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向仲怀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刘君璞研究员,武汉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大志,新疆吐鲁番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弥选林,国家西瓜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科院蔬菜中心主任许勇研究员,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研究员,我校副校长丁忠民和园艺园林学院院长周志钦教授等出席论坛。

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显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南农科院、广西农科院、安徽农科院、黑龙江农科院等与会代表及我校园艺园林学院师生代表共180余人参加论坛。

会上,刘君璞研究员就西瓜甜瓜种植技术的发展作了概述,并以“院士明珠,情系瓜秧;呕心沥血,倩影珠光……”一词表达了对吴明珠院士等研究人员的敬意;吐鲁番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弥选林则献上一首戈壁赋,颂扬吴院士的高尚人格与学术人生;丁忠民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预祝发展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新疆农科院纪委书记丛健则从科技人文创新角度表达了对西瓜甜瓜“甜蜜”事业一如既往辛勤研究的决心,强调必须推动西瓜甜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开幕式后,吴明珠、向仲怀院士等8位专家就西瓜甜瓜种植育种相关领域作了学术交流。

吴明珠院士以《我的追求》为题作了生动形象的演说。她长期从事西瓜甜瓜遗传育种研究,1953年从我校园艺系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新疆工作,志愿投身戈壁滩,是第一批献身中国边疆园艺事业的女科学家。她数十载不断致力于瓜类育种科学研究,先后选育出“雪里红”、“金凤凰”、“黄皮9818”、“风味4号”等优质品种,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吴院士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科学种植西瓜甜瓜技术,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西部瓜王”、“戈壁滩上的明珠”,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在此次汇报中,吴院士着重强调了“实干”精神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树立坚定的“实干”精神,才能为今后的事业打下牢固的基础,广大学者需严谨治学,努力建设祖国,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新疆工作的岁月中,吴院士历经“过五关,五支持”,在青年时期就写下了“人生最美好的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她淡泊名利,忘我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用汗水和智慧换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全体科研人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向仲怀院士以《21世纪新丝绸之路—蚕桑科技的历史变革》为题作报告,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蚕业的变更和自己在桑蚕方面的工作经历向到场嘉宾介绍了桑蚕科技的历史变革。在长期从事蚕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向院士主持建立了家蚕基因库,并于2003年完成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演讲中,向院士为蚕桑事业奋斗一生的“自况”,温文尔雅、谨言慎行、谦逊平和的工作与人生价值观令人动容。

国家西瓜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的《栽培与野生西瓜基因组和果实转录组的比较研究》报告,从全基因组差异分析、果实发育状态比较、果实发育转录测序、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栽培与野生西瓜基因组和果实转录组的区别和联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别之龙在《风味甜瓜果实品质研究》中向大家展示了各种甜瓜的风味口感,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兴趣;企业界代表、海亮集团博士张兴平则在《我们是如何提高无籽西瓜质量和产量的》中阐述了西瓜甜瓜育种遗传的可能性和适用性,为今后的实际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依据;学校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席万鹏在《柑橘功能性成分评价研究》中发现了调节糖脂代谢的物质,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对实验对象的紊乱代谢进行了合理调节,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新疆葡萄瓜果研究所所长廖新福在《新疆葡萄瓜果研究所发展历程》中介绍了新疆葡萄瓜果研究所35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凸显新疆优势果品在我国的重要地位;翟文强在《新疆甜瓜栽培技术沿革变化》中,对新疆甜瓜栽培面积、栽培模式、产区特点等几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孙小武教授作论坛总结。他说,与会科研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的内涵,我国西瓜甜瓜特色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农业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离不开对全体青年学者专业知识的培养。 “瓜之甘甜苦中来”,新一代科研人员应具有创新精神,牺牲精神,合作精神,谦虚宽容,团结协作,不畏艰难,才能勇攀学术高峰。正如向仲怀院士所说,“创新是产业革命的推动力,新形势下更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园艺园林学院供稿 编辑 郑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