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总结
发表日期:2015-01-08 12:39AM 阅览次数:
生物防治主要有三项技术:1.保护利用天敌。自然界害虫的天敌资源较为丰富,保护利用好自然天敌,不仅可较好的控制害虫危害当季作物,而且对后茬作物田的害虫也能起到一定控制作用。如麦田当天敌与麦蚜比大于1:120 时,天敌控制麦蚜效果较好,不必进行化学防治。必要时可助迁天敌,使其有效控制危害。
2.人工繁殖释放天敌。玉米螟、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等,可利用释放赤眼蜂技术控制危害,即在成虫高峰期开始释放,即将室内繁殖的赤眼蜂蜂卡别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应连片统一组织农民释放赤眼蜂2~3次、间隔3~5天,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生态调控天敌。注意改善害虫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与条件,尽量压缩化学防治面积和施药量、施药次数,改进施药技术,以扩大天敌的利用面积,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如水稻孕穗前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利用在稻田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
化学防治
1.主动预防。小麦赤霉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由于田间菌源充足,只要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病害必然流行,因此,必须在病菌侵染前打药保护。如在小麦赤霉病常年流行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要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防治第二次。稻瘟病在分蘖期田间初见病斑即施药控制叶瘟,破口初期施药预防穗瘟。马铃薯晚疫病现蕾至初花期,在连阴雨来临之前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田间见病后,重发区立即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喷雾防治2-4次。
2.达标防治。当病虫害发生发展至一定数量,不采取化学防治将会对农作物造成明显损失时,则必须投入进行药剂防治,此时的病虫害发生数量或程度,即为防治指标,如穗期小麦蚜虫田间益害比低于1:150、百株蚜量达800头,稻飞虱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杂交稻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即须进行化学防治。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必然坚持达标防治、避免见虫(病)即打药现象的出现。
3.适期防治。指在最适宜的作物生育期和病虫发展或发育时期或防治效果最好的时期进行防治,害虫多在幼(若)虫低龄高峰期进行,如粘虫、草地螟等害虫多于2-3龄高峰期进行防治,防治过早虫体小、易造成药剂浪费,防治过晚、虫龄大了,已对作物造成了危害。小麦吸浆虫应于小麦抽穗期、成虫羽化期进行农药喷雾防治,消灭成虫于产卵之前。施用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农药,应适期早用药,如粘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应在卵孵化盛期喷施。病害一般提倡适期早用药,即在发病初期喷药,如小麦纹枯病返青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小麦白粉病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时防治;玉米叶部病害一般在玉米心叶末期至抽雄期的发病初期喷药防治。
4.科学用药。注意选择对口高效药剂,如杀虫剂应注意触杀类与胃毒类药剂适用对象,触杀类药剂是指通过虫体的表皮进入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主要用于防治低龄幼虫,胃毒类是指药剂指通过害虫的口器和消化道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用来补防大龄,低龄和大龄混发时,应同时使用两类药剂才能奏效。杀菌剂应注意保护性和治疗性杀菌剂的使用,保护剂是指在病原菌侵染前先在寄主表面施用,以保护或防御农作物不受病原菌侵染;植物感病后施用、直接杀死病菌或渗入到植物组织内部杀死病菌的杀菌剂为治疗性杀菌剂。同时,应注意不同作物机理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病菌或者害虫产生抗药性。
5.提高防效。防治时应按要求用足药量和水量,注意药剂喷匀、喷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注意对田边、地头、撂荒地害虫的防治。若喷施有机磷类药剂,不要与化学除草药剂同遇,两者要间隔7天以上,以免作物产生药害。提倡专业化防治组织的统防统治或连片地块统一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施药者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开中午高温时作业,防止发生中毒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