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临河区农业综合开发五年完成投资35897万元
摘要:2008年以来,临河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各项制度要求开展建设工作,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项目概况和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 临河区2008-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规划面积113万亩,从2008
2008年以来,临河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各项制度要求开展建设工作,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项目概况和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
临河区2008-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规划面积113万亩,从2008年开始计划实施,项目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要求,主要采取水利工程措施、农业综合措施、林业措施和农业科技措施。
从2008年至2012年临河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44万亩,其中2008年9万亩,2009年9万亩,2010年9万亩,2011年8.5万亩,2012年8.5万亩,涉及干召庙、白脑包、狼山、双河、城关、新华、乌兰图克共七个镇。总投资3589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299万元,自治区配套12103万元,巴彦淖尔市配套2542万元,临河区配套1407万元,农民自筹5546万元。
2008-2012年以来,临河区紧紧抓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政策,积极组织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41个,争取各类财政资金3359万元。其中,财政补贴项目16个,补助资金1145万元。部门项目1个补助资金56万元。贷款贴息项目24个,贴息2214万元。截止目前,项目全部实施完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与部门协调配合相结合。
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为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工程和主要抓手来抓,各项目区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在管理上实行严格的奖罚激励机制,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搞不好,通不过上级验收的项目区所在镇的主要领导让位,工程技术人员要通过有关程序予以解聘,并扣罚职称工资,形成了推进中低产田改造的强大合力,为各项建设内容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科学规划与竞争立项相结合。
科学规划与竞争立项相结合,实现了科学立项与公平立项,具体做法是:一方面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全区中低产田改造进行了十年规划。另一方面在立项时,推行竞争立项。既调动项目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又使得项目建设期延长,有利于提高项目区的标准质量和建设精品项目区,优良项目区。五年来的40个项目区,基本都是通过竞争立项的。
(三)坚持项目建设与项目管理相结合。
按照国家、自治区、市级农业综合开发办的要求,我区项目建设与管理严格执行上级有关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是实行招投标制,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制。二是工程建设实现监理制。由市开发办通过招标确定的达华监理公司,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监理。三是在资金管理上,工程建设资金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制度。四是项目实行公示制,各项目区的建设内容、投资规模,群众筹资投劳方案等内容全部在公示牌上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与社会的监督。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五是对项目总体建设情况由人大、政协共同监督、检查。
(四)坚持财政投资与群众筹资投劳相结合。
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以财政投资为主导,积极引导项目区农民筹资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一是推行竞争立项,在立项前就引导农民筹资投劳搞建设。二是立项时征求村民意见,坚持“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的原则,把农业综合开发筹资投劳纳入“一事一议”范围,召开“两委会”,村组干部会、群众大会,对项目规划设计和群众筹资投劳进行讨论表决,经90%以上村民同意方予立项。三是在造林中,由林业部门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由开发办无偿提供苗木,镇、村两级组织群众或专业队统一放线栽植,实行林随地走,谁的地段所造林归谁所有,并负责管护。通过多种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受益农民筹资投劳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投入。
(五)坚持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相结合。
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在每项工程竣工验收后,都要移交给项目区所在乡镇,村组,明确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对公益性的衬砌渠道,桥涵口闸,机耕路,以村组划段长期管护。有群管组织的由群管组织管护。农田防护林实行树随地走,明确所有权,由所有者进行管护,并在项目建设中要预留一定数额的管护资金,用于建后管护,解决了有钱建设,无钱管护的问题,以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三、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建设,一是改善了灌排条件。斗农两级渠道的衬砌与建筑物的施做,使得项目区农田灌溉速度明显加快,每一轮灌溉时间缩短2-3天,真正实现了浅浇快轮,使农作物能浇上适时水;各级排水沟的开挖与疏浚,改善了排涝条件,能及时排泄田间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二是改善了道路交通条件,极大方便了农业生产。主干路,机耕路的高标准修筑铺砂,使得农业机械方便进入作业,而且作业效率显著提高。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有效防止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五年来项目区共栽植高杆农田防护林246.3万株,增加林网防护农田面积2.07万亩,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由8%提高到12.2%,提高了4.2个百分点。
(二)土壤肥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实现高标准配套,促进了节约用水,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降低了土壤盐碱化程度。加之通过深松深翻,磷石膏改碱治土,铺沙松土和增施有机肥等农业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了项目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256万公斤,增加种植业产值3587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12元。
(三)增加耕地面积,节约灌溉用水。
通过渠道道路的裁弯取直,清理田间积土和旧渠堰以及盐碱荒滩开垦,项目区增加耕地面积1.44万亩,项目区44万亩耕地的灌排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年节约灌溉用水2464万立方米,节约水费124万元。
(四)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化发展。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施前只能种植葵花的盐碱地,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措施进行改造,使得项目区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土壤普遍升等晋级,现在可以种植粮食与高效的瓜菜作物,使得项目区的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效益进一步提高。
(五)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五年来,在项目区内共示范推广了先进的农业选用技术共16项7.1万亩,经测算亩增收157元,共增收712.6万元,显著提高了项目区的良种覆盖率和农业科技含量。
(文章来源:临河区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