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在冬日照耀下,广阔的麦田中,一组崭新的、用栅栏围起来的科研设备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农业互联网的检测设备,它能够适时为我们提供在地小麦的苗情、虫情、灾情及土壤墒情的有关数据,根据数据资料,有关农业专家可以在远程对小麦生长状况进行会诊,这极大地保障了我们的粮食生产安全。”2014年12月18日上午,在凤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验田里,该中心负责同志一边向记者介绍麦田里的农业互联网检测设备,一边告诉记者说:“在省、市、县农业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针对我县稻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品种布局不合理、偏施氮肥、病虫害较重等问题,我们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示范,有效解决了麦稻持续平衡增产的技术难题,2014年,我们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持实施的沿淮地区小麦品种布局和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取得的科技成果获得了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多年来,凤台县对200多个品种进行了2000多次的试验示范,确定了该县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以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主的布局调整,目前可供种植户选择的优良品种小麦7个,水稻11个。该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氮肥后移技术,通过对全县1000多个肥力监测点的动态监测,根据作物特性和目标产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分区域配方施肥,既保证了作物的养分需求,又避免了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了节本增效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氮肥后移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播种时期底肥氮素施肥量,加大了小麦中后生育旺盛期追肥量,有利于延缓植株衰老,延长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的时间,增加粒重,提高品质,增加产量。在科学播种方面,该县还大力推广条播开沟技术、水稻钵体机插秧技术,针对沿淮地区雨水量偏大,对小麦整个生育期影响非常大的状况,条播开沟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快了田间通风、透气、透光,降湿除渍、保证了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水稻钵体机插秧技术增加了水稻大田移栽前秧龄期限,有效解决了稻麦争茬、稻麦秸秆还田的播栽推迟造成作物生育期不足的矛盾,实现了稻麦周年均衡增产。

凤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同志在采访中表示:“通过多项技术的组合运用,实现了我县128万亩粮食生产的十一连丰,达到了创建吨粮县的目标,是农业科技创新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 来源:淮南报业新闻网 作者:苏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