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中国经济超美难逆转
(财经·“中国世纪”谈)德国学者:中国经济超美难逆转
新华网法兰克福1月1日电(记者文史哲)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题为《中国世纪》的文章发表后,随即引发海内外专家热议。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理论史专家贝特伦·舍福尔德说,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是“难以逆转的趋势”。
施蒂格利茨在2015年1月号《名利场》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形成。美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应当调整外交政策,加强对华合作,远离遏制。
舍福尔德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经济崛起不容置疑,以不同方式计算可能超越的时间点不同,但没有必要确认一个准确的时间点。
不过,舍福尔德强调,尽管经济总量显示国家实力,但人均收入更能反映一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大约四倍,即使经济总量相等,中国人均收入也只有美国人的四分之一,而居民富裕程度的差距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
谈及中美经济前景,舍福尔德认为,美国的一大优势是科技活力,这点美国迄今世界领先,不过中国原创能力也越来越强,潜力非凡。
舍福尔德还说,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与五六十年代的德国很相似。那时德国经济已经起飞,但人均收入和福利程度都不及美国,德国依靠规模经济最终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规模经济主要是指成本上升慢于利润上升的行业,德国当时主要是钢铁、汽车和机械制造业。
谈及德国经验,舍福尔德认为,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应在发展过程中培育出本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行业,这样才能支撑经济的长远发展。当年德国依靠规模效应取胜的行业,几经升级换代,成为德国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支柱行业。
对于中国来说,舍福尔德认为,居民对提升生活水平的消费品还有很大需求,而且中国政府有很大空间来采取措施满足这种需求,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发展的主要动力。另外,中国规模经济的红利并未用完,而且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中国正试图将之前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中西部,令中西部的居民富裕起来,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至于大国相处之道,舍福尔德建议,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这些大型经济体需对话合作解决问题。最近油价下跌就是一例,由于现在出现了石油开采加工的新技术,因此油价下跌是一种回归,但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油价下跌对不同国家的含义不同,最终油价将维持在什么水平,可能需要大国之间展开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