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改革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的发展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又在何方?
农业现状:结构短缺供需不平衡
12月28日,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主办的“清华三农论坛2015”上指出,发达国家“经济新常态”指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慢,失业率高,投资回报率不高,政府支出增加,负债率上升和利率水平较低。而中国的“经济新常态”有自己的特征,包括社会结构的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环境恶化和过剩产能等等。他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像过去那么高,但是仍然将维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经济下滑不是因为潜力不够,而是因为短期总需求波动。”
而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研院院长陈锡文认为,一类是体制机制问题,另一类是近几年经济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中国农业尽管发展很快,但是仍然赶不上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增长的速度,所以不得不需要增加农产品进口。”
陈锡文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将中国农业放到国际农业中重新定位,同时考虑我国特殊国情;二是深层次制度改革;三是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城镇化速度之间的协同。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对农业亮起了红灯。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j表示,中国农业已进入“供需难以平衡,结构明显短缺”的新时期;生产要素供给困难,人力工资和耕地租金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生产力增长后劲不足,农业科研体制的激励机制存在偏差,农业科技和技术推广面临挑战;农产品市场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小规模生产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日益突出。
此外,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还指出,实行目标价格政策可以解决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承担过多保障农民收入功能的问题。目前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主要存在操作上的问题。“农产品目标价格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支持政策,是农业支持工具箱中的有效手段。未来面临的挑战是将目标价格政策划入黄箱政策存在困难,需要研究考虑纳入绿箱或蓝箱政策。”
走出困局:改革创新加大对农业投入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诸多挑战,“辨证施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陈锡文建议,要走出当前的农业困局,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革创新,获得改革红利;另一方面需要优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好地利用资源。
黄季?j也认为,未来在涉农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三大政策目标,即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来看,中国农业成功主要依靠四个法宝,即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目前实施的农业补贴、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目标价格、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等政策需要改进或完善。”
而对于如何具体推进我国“三农”的改革发展,林毅夫呼吁政府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鼓励种植经济作物;让农民参与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支持农村的新科技、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研究;生产的农产品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保证食品安全;加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
针对政府如何开展工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还补充道,解决农业问题需要农业部、工信部、教育部、商务部等多部门跨部门合作,以保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市场配置资源。明晰产权、完备的价格体系和低交易成本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三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