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NA自交系特殊配合力效应的联合分析
美国NA自交系特殊配合力效应的联合分析
依照杂种优势模式重新计算的SCA效应,判断14个NA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8个自交系OK,可以确认它们的杂种优势群。这对育种有帮助,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和信息配制顺式杂交组合,选育二环系,尤其可以改良中国的SS和四平头种质。这应该是当前玉米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重点。
我只是根据每个自交系对测验种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进行判断,因此出现把美国自交系与四平头划在一起的现象。这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仅仅是根据SCA效应判断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这有利于改良中国的玉米自交系。对于种质的特征和命名不要绝对化,要看透问题的本质,本质就是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因此它是以概率为特征的动态过程。
此外,还有6个自交系不能确定,需要进一步实验和分析。根据最小显著差的数据,仍然可以做出初步判断。例如,6F629可以划入四平头一群。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混乱现象?
这种混乱是由四平头种质引起的,PA群的郑58也引起类似的混乱效果。如果我们用典型的美国SS和NS自交系做测验种,混乱现象或许会减少。目前,这还只是推断,明年才会有这方面的结果。我们必须重视一个现象,即中国的骨干种质遗传关系比较近,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都走过“猫步”,而且长期走“猫步”,于是导致中国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朝着与跨国公司相反的方向移动,我把这称之为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压缩现象。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将无法推进商业育种,我国的玉米育种取得成功将仍然是经验育种为主导的偶然事件,无从提高种业的技术竞争力。
我们必须承认,美国施行种质扩增和改良,扩大了杂种优势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在美国自交系大背景下,更显得中国玉米自交系,特别是两个标准测验种郑58和昌7-2之间的遗传距离缩小,即杂种优势群压缩现象。那是根据某公司用SNP技术分析中国和美国自交系的遗传关系而推演出来的示意图。跨国公司玉米自交系的种质基础向外扩张,增加杂种优势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而中国自交系则压缩了杂种优势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从国内的试验结果也能看到类似现象。郑58和昌7-2之间的遗传距离比掖478和黄早四之间的距离压缩了很多。B73和Mo17衍生系之间的距离也被压缩。如果美国自交系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大三角图形表示,则中国自交系之间的关系就是大三角形当中嵌套的一个小三角形。要命的是,这种压缩趋势仍在继续。
不管怎样,我们可以根据美国相关网站提供的系谱资料,把大部分美国自交系与中国自交系对应起来,施行向两边推的策略,改良中国的自交系。
有人不赞成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原因就在于这个概念不是由他提出来的,那我们就换个概念,叫做前育种研究,总可以了吧!国家体系的公益性方向,前育种研究(扩增、改良与创新)和科企合作三位一体的原则绝不容否定。
技术上要停止走猫步,停止压缩杂种优势群之间的距离,要坚定不移地施行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战略。相关的数量遗传学基础,显然不是一篇短文章就能够讲清楚的。我曾经专门讲过选择响应(R = i σA h)问题,那是育种的理论基础。希望大家仔细研究和在实践中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