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杀菌剂保护农作物少受病原菌侵害
因农作物受到植物病原菌的侵害,而发生的各种病害,影响到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保护作物少受其害,减轻损失。不能连续用一种杀菌剂,也不能一个生长期连续数次用同一类杀菌剂,对内吸剂应限制使用次数。
1、要彻底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是防。无论对系统侵染或局部侵染的病害,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在病菌入侵前或进入植物体的初期,阴止其危害。一量症状显露,或已具有一定的严重程度,再大力防治已为时过晚,损失已成定局。因此防病不同于治虫。但是这一道理,信往没有引起农民的重视,或他们不愿意作这种子无形的投入,也有农民存在逃避病害的侥幸心理。这些都需要技术人员不断宣传,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
2、要根据传病规律,采取相应对策。农作物病害有空气传播病原、种子苗秧带菌传播土壤或土杂肥带菌传播有害昆虫和螨类传播等几大类。如蚜虫、飞虱等传播病毒造成的病害,则应在带毒害虫危害作物前治虫。若带毒昆虫已吸食寄主汁液,再治虫已不能防病。种传达室病害、如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黑穗病等需在种子处理方面下功夫,秧苗带菌则应先处理秧苗后下田。土传病害(包括多种线虫病),大多采用药剂处理土壤、苗床,如使用多种杀线虫剂或杀早已6杀线剂、熏蒸剂等。对气传病害,大都用常规叶面喷雾、喷粉(包括粉尘剂)。诱病、白粉病危害麦类,也可以用内吸剂处理种子。
3、针对作物需防治的病害,对症选药。选择有效的药物,不是一药治百病,也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效、广谱。有些物效药只对少数病菌有效,仍是优秀药物。
4、根据病原菌的生活周期及流行规律,确定防治期。要按照防治目的、施药手段等来决定如何用药。例如防治种传病,可以拌种、浸种、闷种、种子包衣等;叶面施药,喷雾或撒粉,则应根据所用的保护剂、内吸剂、治疗剂的种类,来决定适药用时间与次数;防治麦类赤霉病,关键在初花期施药,正是在这方面有着许多科学道理,也有许多成功的技术措施。我国在辨证用药,抓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防治成果显著。要充分宣传和应用推广这类措施。
5、不要刻意追求高效、内吸、广谱杀菌剂。许多保护剂有其独到的优点,历百年而不衰。例如波尔多液及铜制剂,石硫合剂及硫剂类。百菌清、代森锰锌更是近年广泛应用的品种应与内吸剂配合或轮换应用。
6、防止病菌抗药性发展。不能连续用一种杀菌剂,也不能一个生长期连续数次用同一类杀菌剂,对内吸剂应限制使用次数。
7、防病效果如何,不仅是药剂本身的问题,使用技术的好坏,也直接影响药效的正确发挥。运用得当可减少用药量而取得更佳的效益。例如80年代推广的三唑酮拌麦种,控制条锈病的流行;用三环唑浸稻秧后栽插,控制穗颈及叶部稻瘟病;水稻中后期喷施三唑酮兼治多种病菌等,这些都是十分突出的例子。
8、防治病害要作经济核算,减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