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2014,科学争论一言难尽

中国科学报:2014,科学争论一言难尽

从马航MH370客机“失联”到全民吐槽“APEC蓝”,2014年的科学“官司”不断。这些争论中,有的道理越辩越明,有的却变成了谜一样的悬案。无论事件最终的结局如何,都值得我们继续关注。为此,我们将一年来报道过的有争议的科学话题进行梳理,期望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本报记者 赵广立

MH370“失联”之谜

(内容详见2014-3-14 2014-3-21 2014-4-18出版报刊)

A方:可疑乘客劫持

马航失联客机第一次偏离航线调头向西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的。换言之,这是相当专业的举动。同一天,马交通部长称,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客机出现故障。

机上几名乘客曾一度广受质疑,其中包括使用假护照登机的两名伊朗人,和一名“特殊的中国乘客”。但后来通过调查,分别得出了“没有发现有任何可能从事劫机和恐怖袭击的证据”。而对机上其他乘客的背景调查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B方:“独狼”式恐袭?或另有隐情?

飞机疑似被控制的迹象,使得人们对MH370航班机长和副机长操纵并劫持飞机的猜测甚嚣尘上。

机长扎哈里是马反对派领袖安瓦尔的坚定支持者。不仅如此,扎哈里1980~1981年间曾在菲律宾航空学校学习,而同一期间,巴基斯坦恐怖分子穆拉德也在当地就读航空学校。

27岁的副机长法里克也遭到质疑。客机失联后,一名澳大利亚女孩拿出视频证据宣称,法里克曾在飞行时将两位妙龄女子请进驾驶室,抽烟、聊天、合影、玩闹。

飞机和地面塔台最后的通话“好的,晚安”,这个听起来相对镇定的通话来自于飞机副驾驶。而在这次通话之前,飞机上的通信寻址系统(ACARS)也已经被人为关闭。这个细节可能会指向某种极端。副驾驶关闭或已知道ACARS系统被关闭的情况下,平静地讲出这句话,多少有一意孤行的可能性。

短评:海事卫星、军用雷达、远程巡逻机、大洋搜救船、水下拖曳声波定位仪、自主水下航行器……MH370 航班的“失联”引发了一场搜救设备大阅兵,但最终一无所获。


天灾?人祸?“失联”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这将成为尘封的秘密,也许真相在某一天会突然到来。

混合动力车路在何方

(内容详见2014-4-4 2014-5-23出版报刊)

A方:混合动力车是理想选择

油电混合的混合动力车既不要充电桩,又降低油耗,汽车在减速和怠速的情况下把多余的动力转化成电能,做到节能减排,符合我国国情。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长远的战略目标,过渡期间最理想的选择就是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应是现阶段产业化推广的重点。一方面,当前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较为成熟,成本增加相对较少且节能效果明显,可以在成本提高10%左右的前提下节油30%左右;另一方面,它基本不改变驾驶方式,产业化条件要求相对较低,不需要另建基础设施。另外,通过混合动力技术的不断应用,可以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系统及零部件工程化技术,为纯电动汽车发展奠定基础。

而押宝纯电动车“弯道超车”,势必会影响混合动力车在国内的发展环境。如果“超车”失败,有可能让两者重蹈传统汽车行业的覆辙。

B方:纯电动车是发展方向

混合动力车是过渡阶段理想选择吗?未必。

随着混合的程度和技术的先进性不同,可以有微混、轻混、中混、重(深或全)混等节油效果不同的多种构成形式。不可笼统地说“过渡期间最理想的选择就是混合动力汽车”。

全球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大,风头正盛。我国为何一定要顶风而上呢?为何不能另辟蹊径?

过渡阶段中发展纯电动乘用车的出路就是小型、微型化。如果不追求不必要的100公里/小时以上的高速度,微小型纯电动乘用车既能满足大部分用户所需的行驶里程,又有很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全国有120万辆出租车,每辆每天在城市中行驶400公里,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如改用增程式,纯电动车节能减排将很显著。

至于车上发电,既可用汽、柴油机,也可用天然气为能源,可以因地、因时制宜。实际上,燃料电池驱动车上必然装有蓄电池,因而它也是增程式车的一种。从这个角度讲,增程式电动车不仅是电动汽车发展过渡阶段的最佳选择,它甚至是与燃料电池“同生死”的“终极”电动车。

短评:

现代工业文明让生态环境退化,汽车工业难辞其咎。眼下,将汽车的友好程度发挥到极致,直至实现零污染、零油耗,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目标。不仅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如此,燃料电池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也正尝试扮演着各自角色,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汽车动力技术林林总总,让长久以来动力系统“千车一面”的格局被打破。“万马齐喑究可哀”,在技术实现上能够百家争鸣、有不同的选择有利无害。因为不同的技术路线意味着环保理念上的竞争、节能手段上的较劲。若要赢得市场,不断改进技术和突破成为必由之路。这无疑是激发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京津陆海运河:能否凿出未来

(内容详见2014-6-27出版报刊)

A方:开凿运河利大于弊

北京市社科院发布的《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3-2014)》提出北京需要构筑城市新骨架,建议开凿一条全长160公里、宽1公里、30米深,可通行30万吨巨轮的“京津陆海运河”,直通渤海。

开凿京津陆海运河的建议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施昌奎认为,按照这个设想,京津陆海运河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通过运河引海水入京,通过海水淡化可以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供水,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的困境;二是运河可以改善北京和天津的大气环境,为打造宜居城市创造条件;三是通过运河航运,打开北京的直接出海口,发展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航运事业;四是借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B方:开凿运河破坏环境

开凿运河、引海水进入内陆,这样的生态工程,前提是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如果引海入京,一百多公里长的河道、海水涌入,侵蚀陆地是很严重的生态灾难。

原来北京也曾考虑从曹妃甸取水,但后来因成本太高作罢。目前,我国淡化过的海水成本约为5~8元/吨,远远高于4元/吨的北京市居民用水价格。而霾的影响范围很大,属于区域性的污染问题。开凿运河也只能改变局地的环境或者小气候,但对于区域性的雾霾而言,几乎杯水车薪。

此外,现代物流体系下,运河功能正走向式微,其发挥的作用恐怕也无法与古运河同日而语。北京既不是矿山城市也不是煤炭城市,没什么需要水运的。

短评:

北京固然缺水,但若想解决问题也要因地制宜,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时,要树立整体观,不能仅考虑利己的方案,而不去兼顾周边区域持续发展,自我中心主义是要批判的。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正在发生

(内容详见2014-8-8出版报刊)

A方:第六次生物灭绝进行中

美国《科学》期刊发表的多项研究指出,世界各地的动物因栖息地丧失和全球气候异常致使消失或减少,它们不仅包括长臂猿、猩猩以及各种狐狸、熊和犀牛这些备受关注的大型物种,还包括甲虫、蝴蝶、蜘蛛和蠕虫等一些不起眼的无脊椎动物,并且当前的灭绝速度令人咋舌——至少是人类出现之前的1000倍。由此,《今日美国报》网站发表题为《地球正处于第六次大灭绝中》的报道称,人类正处于地球生物第六次大灭绝中。

在过去35年间,全球人口数量大幅增长,增幅达到了惊人的59%,但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同期减少也达到了惊人的45%。B方:人类活动无法与“宇宙蛮力”同级

第六次大灭绝是相对于此前地球史上出现的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而言的。如果这个概念成立,将意味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经上升到与外星撞击地球、剧烈火山活动、气候变冷或变暖、海进或海退等最强大的“宇宙蛮力”同一级别的程度。

有多方证据显示地球目前的确处于物种快速消失的阶段,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说法能否成立尚无法定论。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保护给自然环境带来的贡献,将放缓人类破坏的脚步。

B方:人类活动无法与“宇宙蛮力”同级

第六次大灭绝是相对于此前地球史上出现的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而言的。如果这个概念成立,将意味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经上升到与外星撞击地球、剧烈火山活动、气候变冷或变暖、海进或海退等最强大的“宇宙蛮力”同一级别的程度。

有多方证据显示地球目前的确处于物种快速消失的阶段,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说法能否成立尚无法定论。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保护给自然环境带来的贡献,将放缓人类破坏的脚步。

短评:

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下,各国仍然以经济建设为重,纷纷设立更高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对环境、资源、物种的保护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人类没有超越地球生态系统,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地球其他物种。物种不正常的快速灭绝已经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若局面得不到扭转,人类很难独善其身。英国生物学家珍·古道尔在她的《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一书中写道:“唯有帮助,它们才能被拯救。不,唯有帮助,我们才能都被拯救!”

茶叶稀土指标存废之争

(内容详见2014-10-10出版报刊)

A方:茶叶稀土标准宜放宽

茶叶的“稀土标准”相关规定已近10年未曾改变,仍须执行卫生部(今卫计委)2005年制定的相关标准(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于茶叶中的稀土含量,无论是限量标准还是测定标准,均被质疑不够科学。

限量标准规定茶叶中稀土2 mg/kg的允许限量,与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相同,而人们每天所消耗的茶叶不到20克,远低于以上粮食作物的数量;此外,该标准推荐的比色法测定并不成熟,而2012年新标准须测定16种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也导致检测结果偏高,稀土超标率提高。

泡茶喝毕竟不同于“吃茶叶”,即使茶叶中含有超过限量标准的稀土元素,也不意味着喝了该茶一定就摄入了稀土元素。并且,稀土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具有双面性,其具抗凝血、抗肿瘤、抗动脉硬化、消炎杀菌等药理功能,适量摄入稀土元素有益人体健康;只有稀土摄入过量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B方:稀土有害健康

稀土具有明显的环境蓄积性、生物吸收与富集性、脏器组织的蓄积性及毒效应的广谱性。摄入稀土过量对人体健康有威胁,研究证明,稀土元素如果被长期低剂量摄入,可在肝脏中蓄积,导致肝脏形态和病理组织变化、肝细胞损伤、肝代谢紊乱引起脂肪肝;并且高于2mg 剂量的农用稀土还能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肝细胞和发育中的红细胞DNA损伤。

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退休教授陈祖义撰文指出,茶叶是大众食品,它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茶民(据称达6亿)的身心健康。虽然茶叶在食谱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按有关报道,茶叶中的稀土量在人体所摄入的总稀土量的贡献率达到60.1%,可见茶叶中稀土“举足轻重”,由此潜在的负面影响应得到高度重视。

喷施于茶叶上的稀土叶面肥,一部分呈物理性吸附滞留于茶叶表面,当热水泡茶时会被解脱进入茶汤,而可随茶汤直接摄入。稀土属于重金属元素,怎能有益健康?

短评:

现行茶叶稀土限量指标过严,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限量标准在准确引导市场和指导消费上没有发挥强制性标准的根本性作用。目前所采用的标准限值仍沿用过去数据,而当时没有进行过全面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迫切需要进行彻底的重新评估。

标准制定时除需要考虑茶叶中稀土的赋存形态、茶汤中的溶解度、茶叶(汤)中稀土的每天允许摄入量(ADI值)外,还要考虑自然环境状态茶叶稀土元素的本底值和分布。

脉诊验孕,能否赛出科学

(内容详见2014-10-24出版报刊)

A方:质疑中医科学性

9月11日微博名人、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医师@烧伤超人阿宝发布“阿宝挑战中医脉诊大师公告”,以“随机盲法测中医脉诊验孕准确率是否能超80%”,向全国三甲医院副高及以上职称中医发起挑战。

这本是一次个人挑战活动,但阿宝对此喊出“若胜利,阿宝将提供奖金五万元并终身不称中医为伪科学”,做出一副西医对决中医的架势。

阿宝在微博一直坚持其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尽管公开方案表示测试目的为“验证切脉验孕的准确性”,但是事实上,阿宝还是透露出欲通过此次擂台赛,来证明中医诊疗手段科学与否。

B方:脉象有现代数理依据

孕妇尺脉脉滑,传统中医靠的是经验,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对照实验发现,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脉象参数的变化之间是有关联的。由于孕妇的血液循环受到妊娠的影响,可出现脉搏的变化,且这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不过,这种号脉技术在当下并不是每位中医都掌握的。

中医所谓的望、闻、问、切,其中“切(号脉)”在诊断中的权重是有限的,约占20%~30%,因此,才要求四诊合参,综合考虑,以防止诊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尽可能贴近事实。

短评:

采用简单的挑战模式,在特定情景下,将含有局限性的结果,推广到对中医本质的评价,这种思维本身就不科学。

比赛运作模式下,对战双方很难仅仅代表个人,在公众眼里,他们可能正是分别代表了中医和西医两个群体,比赛结果也就超越了两个人的事,因为舆论所传达的内容往往大于比赛的内涵。而一旦比赛本身存在不科学的因素,就可能对大众认知产生误导,无论是贬低中医还是神化中医。

APEC蓝,人努力Or天帮忙

(内容详见2014-11-28出版报刊)

A方:人努力

北京市举办2014年APEC会议期间,国家对空气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在控制空气污染的工作上下足了功夫。北京及周边省市采取了多种减排措施,几乎对每一种污染来源都有针对性的控制方案,力保“APEC蓝”。

2014年APEC峰会前后,即便是在出现静稳天气的11月8日~9日,污染最严重的保定、唐山、和天津实时空气质量指数(AQI)峰值也只分别达到214、207和203(相当于PM2.5浓度164、157和153微克/立方米),没有达到重度污染,“体现了污染控制成果”。

“人努力”到这个份上,“APEC蓝”的“军功章”颁给管控措施顺理成章。

B方:天帮忙

减排只是延缓了污染物产生的速度,但下一轮雾霾终究还是会来。在北京三面环山形似“簸箕”的地形条件下,如果没有强势的冷空气和北风在平原区域帮忙打扫,脏空气就只能在“簸箕”里留着。所以,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是得益于冷空气。

有细心的网友指出,APEC峰会前后接连几股冷空气南下北京,才是扫除雾霾的头号功臣。

来自国家气象中心的资料显示,11月1日,一股冷空气的驾临,北京空气质量明显转好,雾霾逐渐消散;3日夜间至4日受静稳天气影响,北京AQI指数又有所抬头;5日白天起,受冷空气影响北京空气质量再度开始转好;7日夜间起,受静稳天气影响,北京气象条件变差;11日上午起,冷空气将雾和霾再次消散。

短评:

雾霾的成因结合了人为排放过多污染物和静稳天气这“一内一外”两方面,驱散雾霾的办法也无非是减排和“等风来”两个手段,只不过,从源头入手的减排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等风来”也只能“看天脸色”。

不过,“APEC蓝”告诉我们,“蓝”是可以留住的,但这绝非三五年之功,空气污染需要“长治”才能“久安”,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治霾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脐带血:生命银行Or空头支票

(内容详见2014-1-3 2014-12-12出版报刊)

A方:生命的厚礼

作为人类发现最早且使用历史最长的干细胞,造血干细胞一直以来是成体干细胞中最负盛名的代表。

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对一些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方面的疾病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人们发现脐带血中也含有造血干细胞,世界上首家脐血造血干细胞库很快建成。到2000年,国内也建起了几个脐血造血干细胞库。

存储脐带血的价值,在于它是造血干细胞的一个来源。脐带血,在过去曾被人类当作医疗垃圾丢弃,如今被证实脐血干细胞可治疗白血病等多种血液性疾病。一生中只有一次存储机会的脐带血俨然成了“生命的厚礼”。

B方:治疗的误区

把脐带血等同于干细胞,这是一个误区。脐带血所能提供的造血干细胞仅是新生儿带来的干细胞中的“一小部分”。从临床得出的基本数据来看,脐血干细胞在数量上往往不够用—— 一般仅够用于体重15公斤以下的病人使用。

在小儿血液病领域,自体脐带血储存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虽然可用,但临床上应用并不广泛,“利用率可能不到十万分之一”。目前我国脐带血存储接近50万份,但真正用于自体疾病治疗的不超过10例。

由于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短缺和其本身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局限性,有专家建言,储存干细胞最好胎盘、脐带、脐带血一起储存。

短评:

时至今日,干细胞医疗不再遥不可及。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丰富与进步,我们当破除旧思维,以新眼光重新打量它。

用干细胞做许多疾病的临床试验,疗效并不都能十分清楚,但是我们看到在治疗这些威胁人类的疾病时,干细胞技术有帮助,这就是进步,就应该支持。

对待干细胞技术,我们也不要去炒作,应该以它能够治疗什么病、是否有这个基础、是否有理论依据、是否有实践证明,这样的角度去评价比较好。

《中国科学报》 (2014-12-26 第14版 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