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专家:转基因安全性不是隔壁王大妈说了算(2)
“这就涉及评价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个案分析原则,就是说事情要采用个案分析,不能笼统地说转基因产品是安全还是不安全,你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要看转到什么地方。”刘培磊说。
然而这仍然无法打消人们的疑虑。“挺转”者认为目前转基因技术以及产品遭遇的非议恰如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来火种,却在悬崖上受难;而“反转”者则认为这是一个外表精美,看起来不那么张牙舞爪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将会是灾难。
安全评价遵循国际惯例
自从农业出现以来,人类种植的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已经不是自然演化的野生种,而是千百年来经过有意识的人工选育,通过杂交等育种技术将优良性状基 因集合在一起的新品种。就像野生胡萝卜并非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橙色,而是紫色。17世纪,一些爱国的荷兰人通过杂交将胡萝卜的紫色改成了当时国旗的颜色橙 色。
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发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结论。从这三个机构来看,其所发布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但仍然不能打消中国公众对 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虑。“对公众舆论也要负责,我们中国目前对于转基因产品的检测可以说是非常严格的。”黄昆仑说。
转基因产品通过生物技术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屏障,这对于公众的认知来说未免超前,实际上这种跨物种的基因转移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
“传统育种其实也包含转基因的形式,比如杂交、嫁接等技术。很多现在习以为常的作物其实都是经过人工选育的过程得到的,只不过人们当时不知道主 导这些优良性状的东西是什么,只能通过一代代的选育来得到想要的作物。实质上也是通过基因的转移来实现。”黄昆仑说,只不过现代生物技术让这个过程大大缩 短。
很多人说这些传统的作物已经有上千年的安全食用历史,这也不尽然,比如杂交水稻,我们这才吃了多少年?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大自然原生的东西,这个认识是不准确的。”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谢家建说。
“要说安全性评价,传统育种方式是没有的,最多是从营养学上去评价,至于食品安全性上的毒理学评价、致敏性评价都是没有的,更没有环境安全评估。而转基因的产品在安全评价上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黄昆仑说。
对这一点,“反转”的人也似乎无异议,他们所质疑的是这么多安全性评价是否能真的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在观念上,人们认为现在食用的小麦、玉米、花生等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我们当然要接受。但有人对花生过敏,我们也不可能抛弃花生。”刘培磊说:“对于通过转基因技术得到的作物,人们会有本能抵触。”
刘培磊认为转基因技术确实存在风险,也让人们产生担忧,没有风险的话国家也不会出台一系列的法规来规范转基因技术应用。“我们要评估风险,让风险可控。菜刀拿来切菜有用;但拿刀来伤人,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黄昆仑说,涉及评估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还有其他两个重要原则——逐步评估原则和熟悉原则。逐步评估原则意味着从确定基因到载体再到受体,以至最终 的产品生成、培育、选育再到推广等都要进行相关的安全评估。“从研究开始一直到产业化的每一步中,你要进行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得到上一环节的安全证明。”黄 昆仑认为从逐步评估的原则来讲,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是目前食品里面是最严格的,没有哪一个食品需要这么一个环节、一步一步来。
这就意味着从一开始选基因以及选化方法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如果这个基因本身具有毒性或过敏性,这个基因就不应该在选择的范围以内。挑选了合适的基因之后再进入小规模的试验,如果没问题就逐步地扩大规模。
熟悉原则是指了解某一转基因植物的目标性状、生物学、生态学和释放环境等背景信息,对与之相类似的转基因生物就具有安全性评价的经验。比如要将一个基因转入玉米中去,而在之前相同的基因已经被转入到棉花中去过,那么在此进行评估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之前的经验减少相对的工作。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主要由世界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成立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组织制定。其所指定的制品标准被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为国际贸易争端裁决的依据。CAC于2003年起先后通过了4个有关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评价的标准。依据国际标准,目前对于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评价主 要从营养学评价、新表达物质毒理学评价、致敏性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在美国,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是食品药品局,中国则是农业部。
“我们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在按照CAC标准执行的同时,也会遵循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评价管理办法》来进行。”黄昆仑说。
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须客观中立
在抛出“转基因食品安不安全不是隔壁王大妈说了算”这一论调之后,寇建平列举了几个机构。在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体系中,这些机构被主管部门确定为权威机构。
由农业、科技、卫生、商务、环保、检验检疫等12个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在整个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体系中担任重大问题协调工作。作为牵头单位,农业部成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而技术支撑体系则由以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简称安委会)为代表的安全评价体系、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标委会)为代表的标准体系、40个通过认证获得检测资质的机构为代表的检测体系来构建。
这其中处在舆论漩涡中心的就是安委会。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九条的规定,设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 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每届任期三年。
很多“反转”人士认为安委会成员是来自各个机构的兼职人员,无法担负相关责任。黄昆仑说:“我们虽然不是全职,但我们仍要承担法律责任,不可以为所欲为。”“安委会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如果在研究期间发现它有风险,我们就不会让它再进行下去。”黄昆仑说。
标委会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技术委员会依法批准成立,主要负责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等与安全管理方面 相关的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规划》。而这些标准制定的过程也是个严肃的过程,不能随意制定。标准由制标单 位做最基础的文字、方法方面标准时,要通过征求业内至少20名专家以上的评议。
标准颁布以后,检测机构就要依照这个标准,来进行检测评估,每一步都是扣在一起的,检测机构的每一步都有相关的法律支撑。”
目前通过认证的40家检测机构主要承担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评价提供技术服务,承担农业部或者个人委托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定性定量检验、鉴定,而且出具检测报告。
黄昆仑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他表示作为一个检测机构,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的。
“造假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另外造假以后对检测机构的惩罚也是很严厉的,出现造假的情况肯定是要取消你的资质。”黄昆仑说。
对于构建中国评价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这三个体系,黄昆仑表示环环相扣的每一步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据黄昆仑介绍,在经过前期的评估推断之 后,还要对得到的转基因产品用实验的方式去检测产品的安全性。在CAC的框架下,国家制定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评价指南。“只有在这个指南的前提下,大家去 做出来的安全性,才能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
“我们国家权威机构的整个运作过程,向公众说清楚。如果大家不认可权威机构,那谁说了算?那就是隔壁王大妈说了算。”刘培磊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