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极端天气

今夏,高温热浪侵袭中国大地达两个月之久,江南、江淮、江汉备受煎熬,而同在北半球的欧洲、东亚、北美西部也未能幸免。业界权威专家用尽了形容词来描述这次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将会更频繁地出现。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9月1日,首都科学讲堂“全球气候变化专场”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举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原主任丁一汇,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作了有关气候变化的演讲。

“全球变暖没有停止,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丁一汇说。中国夏季从1997年以来处于暖周期,高温热浪事件更多、更强。近几年来,海洋冷水使得全球变暖的速度有所减缓,但这只是暂时的。世界各国一直在排放温室气体,热量到哪里去了?丁一汇解释,中层、深层海洋吸收了不少热量,但热量并没有释放。如果一两百年后,海洋储存的热量得到释放,气候变化将更加剧烈。

何建坤强调,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人类活动,而全球变暖对人类、自然有很大影响,因此,人类需要负责任地应对气候变化。

面对全球变暖,世界相关组织和各国政府正在行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然而,行动远远没有宣言那么简单。如果各国按照现在的排放速度,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是1990年的2-3倍。数据显示,如果任意排放温室气体,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上升4-6度。

何建坤分析,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个两难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发展经济却需要能源,可能源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排放了不少温室气体,已经威胁到地球的正常生态。地球没法再承受更多的温室气体。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减排,在减排的过程中,很可能增大资金投入,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何建坤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各国都需要节能减排,而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费和技术支持。

对于中国来说,淘汰落后产能,调控需求、杜绝浪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目前GDP占世界的10%,能源排放却占全球的21%。丁一汇指出,在节能减排的情况下,到2050年,中国气温仍可能上升2摄氏度以上,因此中国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减排措施。一方面应该节能,减少能源消费;另一方面应该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杜祥琬谈到,瑞典在垃圾处理循环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垃圾可以转变为沼气、化肥、热电……瑞典垃圾的99%可以再利用,在当地甚至有“4吨垃圾等于1吨石油”的说法。

除了高温,今夏中国天气的另一个受人关注的重点是雨带北移。丁一汇指出,雨带很可能逐渐北移,长江流域降水在减少,而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增多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缓解北方水资源紧张的情况,弊的一面是增加洪涝风险。去年北京“7·21暴雨”敲响了洪涝风险的警钟,北京应该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密切关注洪涝风险,提高风险意识。

气候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关注气候变化。更多的人只关注紧迫的、与自己相关的议题,而对气候缓慢而剧烈的变化视而不见。社会转向低碳绿色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


来源: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