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产业附加值亟待挖掘
中国科学报,2012-04-24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全国甘薯年产量1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近年来种植面积约450万~500万公顷,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的60%左右。
可是在这惊人的数字背后,我国的甘薯产业却并不乐观。以甘薯淀粉为例,我国年产200万吨以上,而精致淀粉仅有10万吨生产规模。
4月20日,在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木泰华表示,我国薯类加工行业目前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还存在着设备工艺落后、综合利用率低、卫生条件差、标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产业规模未形成
目前,我国甘薯加工产品较少,特别是精深加工的产品很少,主要产品以淀粉、粉丝和粉条为主,也有部分薯条、薯片及薯脯等产品。这些产品在我国薯类主产区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在日本,甘薯已经向着多样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据日本食品包装协会理事长石谷孝佑介绍,甘薯在他们国家有多种用途,比如制造淀粉、酿酒、加工食品、葡萄糖色素原料、榨汁等,现在正在朝着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方向发展。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郑州精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波表示,利用甘薯淀粉可以制取酒精、甲烷、乙烯、乙酸和乙醛等工业原料,并进一步加工成地膜、塑料大棚、塑料袋和包装用品,甚至还可作为新能源以替代石油产品。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甘薯淀粉加工生产还存在很多问题。
对此,王彦波指出,我国甘薯淀粉产业链短,国家缺少统一规划,也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很难形成产业规模。
另外,针对甘薯加工的工艺落后,含杂量高、纯度低,产品的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要求严重脱节,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很难进入国际市场。
此外,我国甘薯深、精加工程度极低,国产设备亟待标准化、规范化和大型化。
针对我国甘薯淀粉加工行业标准比较混乱,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木泰华表示,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将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规范行业的生产、加工与产品流通,并积极申报制定甘薯淀粉及其食品的各项国家标准。
前景可观
而对于我国甘薯产业未来的发展,业内专家依然表示很有信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加工研究室主任钮福祥认为,未来可以开发更多甘薯功能性食品。
本报获悉,自“十五”以来,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作物研究所、湖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州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通过对药用甘薯的研究表明,药用甘薯深加工制品对各种出血症的有效率达到94.2%。
钮福祥表示,未来可采用更多先进的理化、生物技术手段,研究甘薯糖蛋白、膳食纤维、花青素、黄酮类物质、维生素、芳香性物质等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以及构效关系。
利用食品科学原理、食品工程原理以及中医药学相关技术,研究相应产品的工艺及参数,为预防和治疗人类慢性、恶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应的产品。
另外,甘薯深度的开发也具有很大潜力。钮福祥表示,利用甘薯淀粉研制可降解塑料,解决环境污染;利用甘薯制取氢能使之成为燃料电池和氢能车的燃料,以解决全球能源危机。 “我国甘薯淀粉的水耗、电耗、煤耗等能源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没有太大差距,但是占全薯固形物25%以上的薯渣和细胞液几乎没有被开发利用。因此要亟须推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实现清洁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王彦波建议,甘薯加工业要重视质量控制全程化,并且要加快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的推广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对甘薯行业未来的发展也很有信心,他表示,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对甘薯行业的重视,将有利于甘薯淀粉加工企业的相互交流,促进淀粉科学技术研究及甘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