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辽源市粮食再获丰收(图)

导语·中国大田网虽然今年吉林省辽源市粮食生产受到干旱影响,但仍然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达到47.07亿斤,比去年增加0.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从市农委了解到,旱灾之年,我市粮食生产能获得好收成,主要得益于七个方面。

虽然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受到干旱影响,但仍然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达到47.07亿斤,比去年增加0.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旱灾之年,我市粮食生产能获得好收成,主要得益于以下七个方面:一是科学抗旱。今年入夏以来,我市连续19天无降雨。旱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生产一线,指挥、督导抗旱工作,并组织水利、农业、气象、财政、民政等部门,协同作战,科学抗旱。成立了2个抗旱指导组和4个专家技术指导组,深入村屯和地块,因地制宜指导抗旱工作。采取人工和机械灌溉、喷施抗旱剂、人工增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二是春季播种形势好于去年,适时抢种保证了作物生育期。去年入冬封冻前,我市降水较多,土壤含水量较大,为“湿封地”,春播时土壤墒情好于往年。加之今年春季气温高,土壤化冻快,下地早,使今春的“底活”轻于往年,播种提前。4月3日,我市山坡地就已开始灭茬、打垄,较去年提前20多天。4月末,旱田播种全部结束,较去年提前半个月。水稻插秧5月28日全部结束,较去年提前10天至15天。三是优化种植结构及粮食作物品种。今年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2.9万亩,比去年增加了2万亩。其中,高产作物玉米面积达到了313.3万亩,较上年310.3万亩增加了3万亩。大豆种植面积由去年的1.31万亩减少到今年的0.81万亩,减少了0.5万亩,杂粮及薯类减少了0.5万亩。选用优良、耐密、抗逆性强品种。玉米主推品种有吉东28、吉东38、吉东49、先玉335、吉农大889等品种;水稻主推品种有东稻4、九稻39、九稻58、通禾833、通育239。四是病虫草害防治得力。玉米螟、水稻稻瘟病、二化螟等病虫害均较常年相比发生较轻。另外,由于玉米在播种后至出苗前,有效降水较多,雨量充沛,土壤含水量充足,除草效果较好。五是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88.9万亩,机械收获面积达到85万亩。六是创新集成技术推广方式。我市在抓好25个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和落实29万亩“高光效”示范面积的基础上,集项目、技术、资金于一体,规划利用3年时间,在高产稳产田中,通过技术集成和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打造出5万亩“吨粮田”。组织上采取政府引导和农户自愿参与的原则;技术上选择在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肥保水、排水良好的平整地块,主推适合辽源市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抗、耐密、安全成熟并适用于机械化收割的品种,公顷保苗5万株至7万株,采取“高光效”休耕轮作种植方式;建设上整合粮油高产创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良种补贴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吨粮田”建设中;服务上推广和完善“专家+农业农机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市、县、乡、村、户五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通过“吨粮田”打造工程的实施,在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积极探索规模种植和合作经营方式,建立一条从农业专家、农技农机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到千家万户的农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目前,全市已落实“吨粮田”面积2.35万亩。同时,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20.7万亩,生物防治玉米螟面积190万亩。七是加强粮食高产核心区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立粮食高产核心区等五大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吸引民间资金、聚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目前,粮食高产核心区重点建设的6个千亩示范园和50个万亩示范基地基本建成。此外,全市共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740处。其中,市级示范园区11处、县级示范园区26处、乡(镇)级示范园区60处、村级示范田643处,进行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新品系选育研究试验、肥料效应田间试验、中微量元素试验、新产品和新技术应用示范等。充分发挥了园区的研制、引进、中试、开发、生产、示范、服务、带动和观展功能,试验示范实现了“园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