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节水新技术折服番茄老把式
发表日期:2014-12-17 01:31AM 阅览次数:
眼下,位于顺义区木林镇王泮庄村的绿富农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基地里,番茄正值坐果浇水期,可温室里却看不见菜农为此忙碌。
大伙儿都忙啥去了,为何没人给番茄秧浇水?菜农贾祥昌笑着解释:“现在俺们种菜浇水不再凭老经验了,而是依据光照实施自动精确灌溉,生产1公斤番茄,能比传统栽培节水60%以上。”
在老贾指点下,记者看到,一排排番茄秧间,有规律地挂着一个个砖块大小的仪器。“这是无线光照传感器,可以把温室里不同位置的光照强度收集齐了,依据这些数据,电脑就替俺们计算好啥时候该浇水,浇多少水。”64岁的老贾说起这些“高科技”头头是道。
原来,这是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基地开展的基于光照的精确灌溉管理试验。技术人员在温室里横向、纵向布置了8个无线光照传感器,采集不同位置的光照强度,汇集到中心无线数据采集器后,“打包”传送至后台控制器。后台系统将根据设定数值,分析、确定浇水时间和浇水量。不仅如此,温室番茄还全部采用无土栽培模式,引进自动施肥机进行水肥控制,安装了营养液回液槽,浇灌后流失的营养液通过回液收集装置实现了循环使用,从而达到水肥零排放,避免水肥渗漏污染地下水的风险。
“这些新玩意看样子挺简单,可本事真不小。”老贾说,起初他见技术人员在温室里摆弄这些新设备,打心眼儿里看不上,心里暗暗念道:“咱农民祖祖辈辈种地,有的是经验诀窍,谁还不知道咋浇水?”在老贾记忆中,早先大伙儿公认的高产妙招儿就是水大肥勤,打开水龙头,接好皮管子,可劲儿地灌。“感觉那时咱也不缺水,铁锨在地头儿挖几下,坑里就能出水,谁也没节水意识。”正如老贾所说,当时,菜农都怕水浇少了,影响蔬菜产量。
后来,一直不服气的老贾看了技术人员统计的节水数据后,彻底改变了态度。新试验管理种植的番茄,生产1公斤用水量仅33升,比传统栽培模式省水60%以上,比无土栽培常规灌溉也节水30%以上。还有让老贾更直观的感受,就是劳动量大大降低,日常浇水、施肥、锄草等大劳动量工作全没了,种菜管棚越来越省心。
的确,有了这些高科技、新技术支撑,北京农业节水数据不断刷新。10年来,农业用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13.5亿立方米减至去年的9.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的比例由2004年的39%下降到去年的25%。耕地平均灌水量下降到每亩208立方米,每立方米水的粮食产出提高到1.5公斤。(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