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扬州经济转型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总要求,坚持“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工作主线,紧扣产业转型发展、创新能力提升、载体平台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四大创新要素,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四个方面的发展新亮点: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发展,根据市统计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43.5%。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在汽车、机械、软件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组织实施110项产业技术研发项目,新开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38个,列全省第三,预计全年专利申请2万件,授权1万件。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聚焦重大项目,实施53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中13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获批资金1.2亿元,位列全省第三,连续三年获批该专项资金超亿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呈现投资旺、活力强的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连续两年保持30%的快速增长,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首次突破4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5%,有力支撑工业经济“调高调优”。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2家,总数达524家;新增18家省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总数达75家。切实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企业与高校院所新签订科教合作项目496项,新建校企联盟121个。切实将研发机构建在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6%,全市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突破4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3.9%,拥有研发人员1.86万人。

切实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新注册科技服务机构468家,总数超过2000家,科技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39.5%,继续领跑服务业。

——科技载体加快布局建设。促进园区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扬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邀请科技部专家组来扬现场指导,促进生态科技新城、高邮湖西新区加快创新转型,申创省级高新区相关材料已由省政府批转至科技厅,全市形成“一报、一备、一筹”的高新区创建梯队。

提升科技孵化器功能,全市12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公共研发、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等软件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增入孵企业120家,目前在孵685家,孵化毕业企业42家,共形成产值18.9亿元、销售收入16.8亿元。

——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更加深化。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合作新长征”,举办各类产学研活动30余场,引进清华大学、微软、飞利浦等高校院所或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创新中心52家,上海(扬州)国际医学园启动规划建设,清华大学扬州智能装备科技园、东南大学科技园、扬州大学大学科技园揭牌开园。

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组织企业与俄罗斯、德国、以色列等8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进行科技合作交流,分别与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市、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等签订了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合作协议。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建成扬州创新驿站,全省首家科技创新创业学院在扬成立;成立扬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中心、专利巡回审理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力度。加强科技金融合作,成立扬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构建扬州市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库。

2015年,我们将按照习总书记8·18讲话“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的总体部署,以及对江苏提出的“三项要求”,围绕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主题,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重点抓好四项改革和六项重点工作。

把握关键,精准发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四项改革

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构建面向市场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围绕全市产业技术发展战略,重点推进5个专业研究所和20个产业创新服务联合体建设,采取项目合同科研的形式,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资源,组织实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打造我市科技体制创新改革的试验中心、产业技术研发的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导中心、产业技术人才的集聚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中心。

以技术交易市场为平台,促进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扬州科技广场为中心,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培育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着力打造“服务扬州、辐射苏中、承南启北”的技术交易市场,为我市科技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对外开拓市场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

以高新区建设和管理改革为重点,打造创新驱动先导区。加快推进扬州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生态科技新城、高邮湖西新区等积极创建省高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群。

以优化科技资金管理为抓手,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使用机制。重点支持科技创业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等创新活动。建立项目评审立项、管理服务的专业平台,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向,按创新规律进行量身定制,综合利用合同科研、创新券、后补贴、奖励补助等形式,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创新链各环节精准“滴灌”。

多管齐下,务求实效,推进科技创新六项重点工作

聚焦产业技术创新,加快基本产业转型提升、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我市基本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围绕汽车、机械、软件与信息等基本产业,加快构建高端化、绿色化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抢抓以智能化为主要特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机遇,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在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我市涉农高校院所多、专业实力强的优势,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聚焦产业重大技术攻关,组织实施100项具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50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500项以上,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实施科技企业培育“168”工程,按照“科技型初创企业—科技型成长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发展路径,加快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梯队,全市科技上市培育企业达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民营科技企业超过8000家。实施“百名科技企业家青蓝培育工程”,按照“以企业家带动科学家、以管理人才带动技术人才、以创二代带动闯一代”的思路,重点对100名青年科技企业家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和培训,形成创新创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万众创新。进一步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0家,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强化科技载体功能提升,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各类园区加快创新转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打造特色和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建设智力密集、创新活跃、开放协同的创新核心区,指导有条件的园区加快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和发展,创建省级特色科技产业园。加强科技产业综合体 “建、管、用”同步推进,在确保2015年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面积完成300万平方既定目标的同时,围绕创业孵化、人才引培等核心任务,加快完善科技服务功能,结合园区产业优势,采取自建、产学研共建等方式,引进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入驻,建立起公共研发、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努力为入驻的初创型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调整科技产业综合体考核体系,强化科技综合体科技公共服务能力考核,加快集聚科技项目和创新创业人才。

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巩固 “科教合作新长征” 成果,加快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各开发园区、科技园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发展方向,与具有相关专业特长的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建设集科技研发、成果孵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于一体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基地。实施“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加强与美国、欧洲、以色列、日本等世界科技源头和创新高地的科技对话,在技术开发、产业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签订国际合作项目100项以上。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申请国际专利,参与国际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

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立市县两级财政科技经费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4%的省均水平。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创新项目,建立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融资等多元化投入联动的投融资机制。紧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方向,建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通过创新券对校企科研合作提供后补贴支持,探索实施股权激励等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开发和推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高价值发明专利进行重点资助,促进知识产权结构更加优化,质量逐步提升,力争全年专利授权1万件,新申请发明专利4000件,授权发明专利420件,同比增长12%。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加大侵权查处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分析、预警和维权等服务,营造鼓励创新、保护成果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