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种子》论争转基因
【在戏里,观点的对立并未获得解决。未解决的原因,并非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而是因为剧中所考察的这些“真相”都摆脱不了利益(无论是Percy的利益还是孟山都的利益)和制度(法律与媒体)的羁绊。】
我国的科普活动迄今仍以知识传播为主,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传播活动则特别强调让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相关事务的讨论。在这方面,加拿大话剧Seeds(种子)是个典型代表。
该剧作者是Annabel Soutar女士,蒙特利尔市Theatre Porte-Parole剧团的艺术指导。该剧团排演了这出戏。这出戏在多伦多的演出和在蒙特利尔市举办的“2012年美洲节”上的演出均引起轰动,后来又在加拿大全境巡演。
《种子》属于“文献剧”类型,以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农民Percy Schmeiser与孟山都公司的官司为基础。
观众进场时,全体演员分别向他们作采访,问同样的问题:“什么是生命?”这些演员几乎都是穿着白大褂的实验室人员的形象,唯一不穿白大褂的是有四个月身孕的剧作家(剧中角色)。后来,她亲自去Percy的农场,进一步调查一些问题。
“传统与进步”的冲突是话剧要表现的主题之一。专利法规定,农民买了转基因品种所种出来的东西,不可以当作种子继续使用。Percy说,农民将收获的农作物的一部分留作次年的种子,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啊,专利法的规定把我们弄成罪犯了,凭什么啊。剧作家的调研不断揭示出了Percy的多面性:受害者、机会主义者和善于自我炒作者。
剧中一个专利律师则是企业界科学家的代表,他争辩说:我们为了追求知识,投入了多少时间、多少经费才搞出成果啊。你们不遵守专利法的规定,我们才是受害者。在这一阶段,台上的演员一会儿饰演辩论的正方,一会儿当众换件衣服就饰演对立方,从而用幽默的方式来表现在这类冲突中,媒体是如何推波助澜的。
这场官司引起了国际关注。Percy被印度授予Navdanya奖,表彰他为了维护自己的种子使用权而与强权势力孟山都斗争的勇气。慢慢地,事情发生了变化。本来的争论焦点是维护种子使用权,后来有人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出现了不明就里的公众反应过度的问题。
这部戏不是单纯由演员来表演,观众经常被邀请参与其中。比如,有的女观众可以扮演剧作家的闺蜜,听她吐露心声;有的扮演法院大陪审团的成员;甚至观众们接过Percy分发给他们的种子后,这批观众就扮演“田地”了。剧中的反转基因人士和孟山都的代表还会找同一位观众“做工作”,争取同盟军。人的表演与屏幕上的视频表现(轰鸣的拖拉机登场,装种子的口袋突然倒地,牛奶注满杯子后溢出来,等等)交相辉映,使观众始终没有忘记刚进场时面对的问题:“什么是生命?”
在戏里,观点的对立并未获得解决。未解决的原因,并非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而是因为剧中所考察的这些“真相”都摆脱不了利益(无论是Percy的利益还是孟山都的利益)和制度(法律与媒体)的羁绊。
戏的最后,观众发现,Percy可能撒了谎:他明明是非法从另一位农民那里偷偷买来了转基因种子,但他声称是风将人家的转基因种子吹到他的田里了。有些观众本来认为企业界科学家是恶棍,现在又觉得他们受冤枉了。不过,考虑到证据不足、意识形态偏向、金钱利益的涉入等多种因素,多数观众认为,即使Percy撒谎了,也不妨碍我们去追问:“什么是生命?谁拥有对生命体的控制权?”看完戏后,不少观众觉得,自己能够从多个视角来观察问题了,这是最大的收获。
戏的结局是: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结果裁定,Percy败诉。但是,剧作家展望了未来:捍卫农民自留种子的传统习惯与权利的一场抗争运动席卷全球。
笔者每次写这样的文章到结尾处都会提出类似的问题:中国的戏剧界,何时能诞生类似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