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农业基因组学国家级单位花落大鹏
今年4月2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合作建设的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称“基因所”)在大鹏新区挂牌成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专门从事农业基因组学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国家级公益性研究所,旨在占据农业生物科技前沿,推动农业生物经济的发展。
基因所成立仅数月,就已经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2篇文章,聚集一大批农业基础研究的顶尖人才。该所负责人说,大鹏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深圳成熟的市场机制以及毗邻香港等优势为基因所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将力争在大鹏新区培养出世界级学者,并积极抢占国际农业科研“制高点”。
基因组研究与“三岛一区”战略高度契合
基因所副所长黄三文介绍,目前基因组学已被认为是驱动未来经济的12种颠覆性创新技术之一,在农业方面,基因组学是一项关系到25亿农民、4万亿美元产业规模的技术,“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重视基因组学的阶段。”
基因所所长钱前表示,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需要完善研究所布局,同时利用新创建的研究所进行科技创新工程的体制创新,“深圳正在瞄准世界产业前沿推进产业升级,又毗邻香港利于开展基因方面的研究,因此将基因所设在了深圳。”
“我们不仅要搞基础研究,而且要用基因组技术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这一定位与大鹏新区‘三岛一区’的战略非常契合。”钱前表示,该所成立后,大鹏新区提供1200亩耕地、100亩水面,还将建设1万平方米的实验室,目前该所正引进、建设用于测序计算的超级计算机,将运用基因组技术开展新一代种业、食品安全、生物安全问题、基因组大数据等前沿研究工作。
吸引一批80后科学家在大鹏新区聚集
基因所成立以后,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水稻所、蔬菜所和牧医所分别引进了黎志康、钱前、黄三文和李奎4个创新研究团队,一批“80后”科学家也开始在大鹏新区聚集:1983年出生,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阮珏博士,是从中国科学院引进的人才,是新一代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算法主要开发者,近5年论文被引用5000多次,列中国科学院生物领域第一位;1982年出生的宏基因组学博士樊伟,是该所目前唯一在CELL、NATRUE、SCIENCE(“CNS”)三大顶级学术杂志上都发表过第一作者论文的青年才俊……目前该所一共有国家杰青3人、万人计划3人、孔雀团队1个、博士后基地1个。
目前该所在用人方面,采用“有效流动”模式,副研究员以下研究人员将采用国际通用的Tenuretrack制,任制5年后将邀请国际权威同行进行考核;在组织方式方面,基因组所将参考我国“两弹一星”团队组织方式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组织方式,根据重大科学目标的需要配置团队和资源;同时参考美国研究机构Broad Institute,建设农业基因组研究的整合平台。
虽然成立不久,目前该所已经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2篇文章,而整个农科院今年同级别文章不到10篇。
“有信心培养出世界级学者”
基因所科研管理负责人、科技部原973项目负责人钱万强博士表示:“今年我们所共有90人,明年将达到300人,后年可以达到500-1000人,到2020年,科研团队人数将超过2000人,发表CNS论文累计超过100篇,同时孵化产业市值超过100亿。”
信心来自于深圳、大鹏新区良好的发展环境。阮珏博士笑言,大鹏的自然环境太好,“在这里我们可以沐浴着阳光讨论科学。”
基因所党委书记方宜文说:“基因所要打造人性化的新一代研究所,大鹏半岛有助我们实现这样的理想。”
大鹏新区优质服务也让该所非常满意。方宜文说在该所落地之后,大鹏新区相关部门都主动上门提供“保姆式服务”,“前不久我们举办了一个高规格论坛,新区在投入、人员、车辆都给予大力支持,让我们非常成功地举办了此次论坛。”
“我们希望能成为农业领域的BROAD Institute。”黄三文说,BROAD Institute是医学基因组学领域的国际领袖级研究机构,基因所希望为我国高科技农业发展提供基础研究支撑,“有信心在大鹏新区培养出世界级学者,让生物谷成为国际农业科研‘制高点’和新一代农业食品产业‘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