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发展 中国农机化论坛在琼举办

11月29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在海南召开,论坛聚焦“农业机械化与粮食安全”和“‘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分析”两大议题,在主题设计与运作方式上均实现了突破与创新。论坛由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与农机360网共同主办,来自行业内外的750余名嘉宾与会,共商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机产业发展大计。会议同期还举办了第五届“精耕杯”农业机械行业评选颁奖盛典。

“粮食安全”离不开“装备自主”

在论坛的上半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克俊及中国农业国际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倪洪兴、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胡志超、江苏溧阳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斌等围绕“粮食安全与农业机械化”展开探讨。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与会人士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基础尚不稳固,正面临供给数量、粮食品种及品质等多重因素的挑战,安全形势堪忧。

用嘉宾主持中国农机化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世青的话说,“要想实现粮食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同样重要。”

汪懋华表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装扮自己的明天”,确保粮食安全,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装备工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陈温福则从土地保护、秸秆还田、保证耕地面积与农业机械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机械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在胡志超看来,只有农机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有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他建议加大农机科研投入,为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他还呼吁要尽快实现发展转型,使农机化发展转向“创新和政策双重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作为生产企业代表,王克俊表示,中国农机企业在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应该敢于承担责任,大力推进企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积极探索企业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要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来自用户群体的王海斌则结合自己合作社的情况阐述了农业机械化为粮食安全带来的重大作用。他建议国家在进行土地整治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大马力、多功能、复合式、智能化的农业机械。

农业装备产业大有可为

在论坛的下半场,嘉宾们围绕“‘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分析”这一主题建言献策。嘉宾们认为,新的历史节点给中国农机工业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因而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农机工业需要由以往的“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链、调整行业结构,进而实现行业的全面升级。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敏丽担任本环节的嘉宾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高元恩、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副站长李安宁、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宪法、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桂民等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

据悉,“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农村的改革将加快,新的经营体制将不断发展,农机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这必将为农机工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杨敏丽首先就我国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叶兴庆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方言则从政策支持上谈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战略发展方向。高元恩介绍了我国农机工业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建议创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生态环境,给企业更大的按市场规律运作的空间。

方宪法表示,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独立自主的核心战略,技术装备保障能力不可或缺。拓展领域、增加品种、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建立起能全面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和国际水准的装备制造体系,并走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应作为战略目标的基石。

作为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的排头兵企业,王桂民介绍了公司在技术创新实践和未来的技术创新规划安排。他建议国家设立农业装备自主化专项工程,采取专项政策,促进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升级,提升农机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支持中国农业装备企业参与全球化发展和竞争,包括进行海外企业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和生产制造工厂等。

论坛结束后,第五届“精耕杯”颁奖盛典正式拉开帷幕。此次颁奖盛典移师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带给了与会嘉宾新的活动体验和视觉感受。在时长三个小时的颁奖盛典中,由主办者设置的“年度心仪奖”、“年度卓越奖”、“年度特别奖”3大类、14个奖项、170个获奖席位依次颁出。而10月底落幕的首季“星光农机杯”中国农机好声音歌手大赛的颁奖典礼也在当晚举行。 (中国工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