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本报讯(记者吴文博)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以来,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协调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7亿元,支持2463个项目县(场、单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覆盖54万个村,免费为1.9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中央财政安排6.5亿元,扶持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统防统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应急防治,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面积13.5亿亩次。

开展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防止病死动物造成环境污染。2014年支持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约1万个,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超过40%。坚持春秋两季开展集中免疫,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中央财政补助规模养殖场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资金7.54亿元,在全国19个省份212个县启动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

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2014年中央投资2.9亿元在新疆、甘肃等8个省市(区)73个示范县实施地膜回收利用示范,新增残膜加工能力约5.9万吨、回收地膜面积约1985万亩。推进秸秆还田,推广秸秆养畜技术,探索专业化贮存、工业化加工、种养循环发展新模式。2014年中央投资25亿元建设农村户用沼气39万户,乡村服务网点6910个,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9917处。

发展休闲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农业部共创建14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86个示范点,推介14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47个中国美丽田园,认定“美丽乡村”创建试点1100个。

针对农村人居环境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下一步,农业部将按照中央要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提升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美丽乡村。一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合理引导适度规模养殖,加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力度,推广秸秆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集中建设生产性公共服务设施,扩大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建设规模,提高建设质量。二是强化科研攻关和标准制定。组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物农药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科研攻关,加快建立生物肥料、地膜相关产品的行业标准、质量检测标准体系。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加强农民培训和示范引导,提高农民采取生态农业技术的自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