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2》看创新型国家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从专利和科技论文产出看,现在每增加1美元的科技投入,中国创造的科技产出要比美国还要多。”谈及“创新绩效”,报告总执笔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所长宋卫国研究员一语破的。

创新绩效:中国“表现最为突出”

自2000年以来,我国创新绩效“一路飙升”。2011年,在R&D经费投入占全球98%以上的40国排名中,我国已由第32位跃居至第5位。报告认为,在中国的各项指标中,创新绩效“表现最为突出”。

据估算,2005—2011年,中国创新绩效水平年均增速达11%。报告据此分析指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提升,目前处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

“创新绩效是科研活动成果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影响的集中体现。”宋卫国在向记者解释何为创新绩效时说,国家创新绩效和自主创新能力、GDP和人均GDP等指标都有密切相关。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三类: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效率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和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宋卫国说,目前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由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攻坚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国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创新需求增加,同时也具备了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投入创新资源的基础条件。

据统计,2010年中国以5.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R&D经费支出则达到104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2005—2011年,中国总体生产率水平大幅提高,人均GDP由1726美元上升到5432美元。

“除了创新绩效以外,中国在GDP总量、R&D经费支出总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总量指标均表现出色。”报告课题协调人、科技部发展计划司评估与统计处处长刘树梅表示,“但我国许多相对指标,如强度指标、质量指标方面,与科技强国相比仍然处于落后位置,一些指标甚至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这充分说明,中国创新活动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后续发展的潜力巨大。”

高技术产业:给经济转型发展输送“正能量”

“‘十一五’以来,高技术产业规模增长频频提速,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由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使我国的创新绩效迈上了一个台阶。”宋卫国高度评价了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绩效提升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性作用。

众所周知,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为在我国发展制造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一直是制造业投资与发展的“乐土”。基于我国强大产业配套能力的支撑和持续增长的科技投入,作为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技术产业,近年更是获得了迅猛发展。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高技术产业明确定义为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5类研发强度较高的产业。根据报告,2005—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5.1%,2010年达到2639.2亿美元,占到全球总量的20%,继2007年首次超过日本后,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额增势喜人,6年翻了一番,目前稳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高技术出口产品中三资企业产品的比重应该引起重视。“从自主创新的角度看,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水份’很大。”宋卫国特别向记者提示说,“目前,中国高技术产品60%以上出口是由国内的三资企业创造。这说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很高,我国创新绩效的提高和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的高低,反映出一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弱。而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额占制造业出口额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

“但高技术产业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为国家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刘树梅表示,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十一五”以来,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给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输送了“正能量”。

科技人力资源:保驾护航科技创新

采访中,一组数据引起了记者关注:自2000年以来,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数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9.2%;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发明专利授权数的年均增长量达31%;每万名R&D人员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也从2005年的152件增长到2010年的312件。

发明专利授权量,一直被国际社会视为评价国家创新绩效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2005—2011年,虽然我国R&D经费增长幅度较大,年均增长率达到17.1%,但我国R&D人员人均可支配的经费增幅却远远低于这个水平。“每个科研人员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创造了大量的知识产出,这体现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创新效率。”宋卫国说,“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研人员更加‘吃苦耐劳’,这是中国人具备的综合优势。”

报告总执笔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所长助理玄兆辉副研究员也认为,中国R&D人员素质是近年国家创新绩效提升的“内因”。“R&D经费投入效率的弹性是比较大的,当科研人员的素质提高,R&D经费投入才会比较有效果。”

“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培养和供给能力,正在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之一。”宋卫国进一步分析说,目前我国理工科毕业生储备量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为我国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创新人才支持。

据统计,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储备了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0年的2500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6300万人,每万人中的科技人力资源数从197人增加到468人。其中,2011年中国R&D人员总量达288.3万人年,占全球R&D人员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15.3%提高到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