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青年讲环保故事——记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边会
“中国角”活动现场,一名志愿者正在向嘉宾介绍活动内容。 |
扫描二维码 |
当地时间12月5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边会启动。首场活动由国家应对气候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环保部宣教中心以及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共同主办。在这场主题为“‘低碳节能 青年在行动’高校节能行动及案例分享”的论坛里,青年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讲述环保故事、阐释环保理念、呼吁更多人加入——站在讲台上,年轻的声音说:“面对气候变化,青年人有着毋庸置疑的责任。”
同舟共济
“紧急通知!女士们、先生们,现在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的船已经达到负荷的极限,如果再增加重量就会有沉没的危险。”
“这都要怪那些经济舱里的年轻人,不仅食量大,而且身高体重都在增加。是该限制限制他们了。”
“你们头等舱的先生们倒是可以先减肥,不要一天到晚总是大鱼大肉,也该锻炼锻炼身体了。”
……
在主题发言前,4名来自世青创新中心的中国青年为现场观众送上了一部名为《同舟共济》的话剧。两名发达国家的乘客和两名发展中国家的乘客在一艘面临倾覆危险的船上,发生了争执。
“我的药厂新发明了一种药,年轻人吃了可以只长身体不增体重。”
“售价多少?”
“什么?100美元一粒!你这是救人还是抢劫啊?我们经济舱里的人一天的生活费才1美元。”
……
船身摇晃得更厉害了。其中一名来自发达国家的乘客摔倒在地。其他3名同伴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们的船正面临倾覆的危险,无论在头等舱还是在经济舱都不能幸免。”跌倒的发达国家的乘客站起身来说。
“我们头等舱里的人要减肥,控制饮食,减轻体重。”
“为了本人也为了大家的安危,把药拿去吧,我可不想为了金条葬身鱼腹。”
“我们经济舱的年轻人要长身体,但绝不会重复头等舱先生的老路。而且我们发明了增强引擎的专利,今天也贡献给大家。”
话剧的最后,4人同声说出:“只要我们凝聚共识,同舟共济,一定能够到达安全的家园。”
无需任何解释,青年们想表达的信息已传递给现场的观众。掌声响了起来。
“熄灯计划”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北京林业大学的节能实践。”大二女生钟心蕊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关灯”的故事。
学校里新建了一座教学楼,有崭新的教室、明亮的灯光,学生们都喜欢去那里上自习。即使深夜,教学楼里也总是灯火通明。
夜晚不熄灯的教学楼引起了学生社团“绿手指”的注意:“我们参加了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高校节能’项目,对各种不节能的行为很留意,大楼里晚上是否需要开那么多灯呢?”她们一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教室晚上空无一人。“多浪费电呀!”
同学们找到了校节能办,提议晚上11时后教学楼只开一层给上晚自习的同学,“熄灯计划”顺利通过,并在第二个月启动。
“这是以前彻夜不熄灯的教学楼,这是采取节能计划后的教学楼。”钟心蕊在大屏幕上为观众们展示了“熄灯计划”前后教学楼的变化。
这样一个计划能够节省多少电呢?她给现场观众报出了一组数字:实行计划当月比上月节省照明用电33639度。
“这太神奇了!”坐在第一排的女孩玛丽小声惊叹。她来自美国颇负盛名的学生环保组织塞拉学生俱乐部。她说:“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能有这么大的效果,太让人兴奋了!这样的经验分享非常有意义,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同龄人在做些什么,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能学到很多,做得更好。”
密集交流
此前一天,在青年气候行动边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青年分享了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一些有益尝试。来自菲律宾的青年向中国青年提问。
“通过音乐比赛、网络调研这种形式来进行节能环保实践当然很好,可是我们菲律宾经常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对许多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人来说,这些实践有什么意义呢?他们怎么参与进来呢?”
“中国面积很大,也有经济比较发达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虽然发展水平不同,节能环保实践方式不能照搬,但是我们在其他地区积累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一些普遍问题。”世青创新中心秘书长许望回答。
对话不止于气候大会的会场内。12月4日,秘鲁工程学院首次迎来了来自中国的年轻客人。校长、副校长、教学部门主管、环境学院院长和该校20多名研究生与中国青年进行了一场节能环保对话。
“我们听他们讲了秘鲁正在采取的一些节能、环保措施,也向他们介绍了我们正在做的‘高校节能’项目。”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品牌传播主管苏智说。
来自中国的经验做法引起了秘鲁师生们极大的兴趣,许多问题被接连抛出:
“你们的节电数据是从哪里拿到的?谁来负责每天的熄灯呢?”秘鲁同学问。
“我们通过学校节能办,找到大楼物业拿到的。熄灯由学校物业工作人员和50多个学生志愿者一起完成。”
“我们可不可以跟你们中国高校和学生们合作呢?”秘鲁老师问。
“非常欢迎,我们可以交换一些工作信息,共同学习。”
“怎样建设绿色校园?”秘鲁校长问。
“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们更广泛地参与进来。”
晚上10点,苏智刷新了朋友圈,更新了一天的日程。从早晨6点到凌晨2点,时间在一场场会谈、采访、收集信息、写总结中度过。“也是蛮拼的,”他说,“但我们需要做的还更多”。
(本报利马12月6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07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