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军: 自主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有些人,虽谈不上有多么崇高远大的理想,但却脚踏实地、不知疲倦,拥有一个为小目标而不断进取的毅力,王玉军就是这样一个人。

■周娜

王玉军

收与不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长期以来我国化肥资源(主要是氮磷钾)利用率低,不仅浪费严重,而且污染环境。而新型肥料不但能够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缓解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提高作物品质。因此,研究新型肥料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副研究员王玉军,正是一位在新型肥料研究领域不懈探索的农业科学家。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研究工作数十载,他总是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专业赋予的使命。正是他那一颗无比热忱的赤子之心,为新型肥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推广贡献着全部的精力与智慧。

半路出家,倾心植物营养与肥料

王玉军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99年,他先后在北京市二商局下属的北京商业机械厂、北京富连京制冷机电公司从事制冷工程设计工作。1999年,他调入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从事生物环境工程的研究工作。2002年就读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农学植物营养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并于2003年转入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后并入资源区划所)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研究工作。

半路出家,从一个农学领域的门外汉成长为国内研究新型肥料和城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专家学者,这其中的艰难曲折,很少为外人所知。

随着科研的深入,科学之门被开启了,把他带入了一个充满奥秘的新奇世界:一粒种子携带着怎样的生命密码?氮、磷、钾这些化学元素怎样进入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如何发生?

这些科学问题让他充满了好奇,内心深处科学探索的欲望被一下子激发出来了。渐渐地,他发现现代农业科学蕴藏着大量深奥的知识,在这个广阔的科学天地里,还有许多的未知领域等待发掘,而这一切又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

自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研究工作开始,王玉军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条不断攀越科研高峰的路途,身后留下了一长串闪光的脚印。“十五”至“十二五”期间,他主持、参与研究课题13项,横向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3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部级鉴定成果4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

在这样令人羡慕的成长轨迹背后,王玉军其实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艰辛。然而他总是说自己很幸运,在这条路上走得很“顺”,因为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引导他步入农业科学殿堂的导师张夫道教授。张夫道是我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界的元老级科学家,长期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而王玉军正是张夫道的关门弟子。

非凡智慧,成就事业辉煌

与王玉军交谈,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他是一个有大智大勇的人。他步入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研究工作时已届不惑之年,却凭借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很快进入了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研究领域。

纵观他的科研经历,既继承了前辈们的传统,又在着力拓展边缘性交叉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尤其是将化工、材料、医药、生物等技术原理引进了土壤肥料学科中,系统开展了新型肥料、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并为这一领域书写下浓重一笔。

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已成为国内外植物营养和肥料科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科研成果“大田作物专用缓/控释肥料技术”获得2008年度农业部中华农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而这一成果正是在王玉军及其导师张夫道教授主持的国家“863”课题、发改委产业化项目、农业部成果转化项目等研究基础上取得的,其主要内容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宗旨,以缓释材料研究入手,研制不同时间段释放肥料养分、生物可降解的系列缓释材料和大田作物专用缓/控释肥料的应用技术,它是集材料技术、缓/控释技术、肥料高效复合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成果,不仅具备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解决了缓/控释肥料的价格瓶颈问题和规模化生产的关键问题,同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为肥料企业产品的技术升级换代、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急需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的现状,王玉军及其导师张夫道教授勇于创新,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土地修复、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和矿山创伤岩石坡面的生态修复等问题,又相继研制和开发了系列生态修复功能材料,科研成果“新型生态修复功能材料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获2010年度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不懈进取,再攀科研高峰

科研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技术,王玉军并没有在成果和荣誉面前止步。

近年来,他集成了“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时借鉴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和带有共性的研究思路,同当今较为成熟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并集中突破整合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构筑了有机废弃物处理与高效利用、肥料高效复合和肥料生产与应用技术。其技术创新在于:依据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采用工业制造技术、化学工程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从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和稳定化处理到肥料养分调配、应用推广成为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有效实现了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具备当前国内外同领域先进水平。

有机废弃物处理与高效利用技术涵盖了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秸秆、食用菌渣等农业废弃物,城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泥等有机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主要由生物处理技术、高温高压水解水热氧化技术、密闭干燥热解和秸秆炭(生物炭)—气(CO)联产技术组成。

肥料高效复合技术是在优化肥料配方基础上形成的多元、全养分、具有生态功能的新型肥料生产技术,主要原料由商品有机肥、无机化肥、农用微生物制剂等3个部分组成。应用该项技术使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产物得到增效、增值利用,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要求,代表了当今施肥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链延伸的手段,将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肥料生产与应用技术的核心是工艺与设备,主要为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和稳定化技术、氮肥缓释增效技术和有机—无机—生物三元复合技术组成。配套技术主要由材料技术、农用微生物制剂生产技术、营养交互协同作用技术、专用肥配方技术和肥料养分调控技术组成。

有些人,虽谈不上有多么崇高远大的理想,但却脚踏实地、不知疲倦,拥有一个为小目标而不断进取的毅力,王玉军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最朴素的方式不断解答着科研中深奥的理论问题,他以学无止境的心态探访科学奥秘,他的身心已与科研事业融为了一体,只要生命没有停止,他还会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科学报》 (2013-09-27 第7版 学人)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