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信息公开
编号 | 报告名称 | 作者 | 第一作者单位 | 立项年 |
---|
401 | 转基因作物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及标准品制备的研究报告 | 郑建等 | 北京奥创金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2009 |
402 | 植物功能基因的高通量克隆与规模化功能验证 | 王喜萍 | 北京未名凯拓作物设计中心有限公司 | 2009 |
403 | 建立高通量克隆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技术体系最终报告 | 张小辉 | 南京大学 | 2009 |
404 | 高赖氨酸含量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 | 武小金等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2009 |
405 | 动物转基因新技术 | 吴森等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9 |
406 | 改良淀粉和蛋白品质以及面粉色泽转基因小麦 | 梁荣奇等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9 |
407 | 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水生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技术 | 张国安等 | 华中农业大学 | 2009 |
408 | 抗逆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研究 | 刘文国等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2009 |
409 | 转Bt cry1Ah基因抗虫玉米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 郎志宏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2009 |
410 | 耐寒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新技术的研究最终报告 | 陈良标 |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9 |
411 | 嗜盐碱微生物抗盐碱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马延和等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2009 |
412 | 抗水稻白叶枯病小RNA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 方荣祥等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2009 |
413 | 抗旱耐盐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研究最终报告 | 魏良明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2009 |
414 | 锌指核酶介导的玉米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 田秀红等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9 |
415 | 转基因食品过敏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 邹泽红等 | 广州医科大学 | 2009 |
416 | 下调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表达提高棉花产量 | 裴炎 | 西南大学 | 2009 |
417 | 抗仔猪腹泻候选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 | 张勤等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9 |
418 | 植物抗旱基因GABR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巩志忠等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9 |
419 | 调控大豆油脂含量与品质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最终报告 | 左建儒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9 |
420 | 小麦基因组片段导入系的创制与重要基因鉴定 | 张相岐等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9 |
421 | 大豆光周期、抗病及抗逆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 | 赵琳等 | 东北农业大学 | 2009 |
422 | 转抗虫基因棉花三系培育与新品种选育研究 | 马维军等 |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 2009 |
423 | 改善淀粉品质加工品质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 | 李辉等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 2009 |
424 | RNAi转基因植物基于DNA的快速精确检测方法 | 吴茂森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2009 |
425 | 西北干旱区转基因抗旱、抗虫优质彩色棉新品种培育 | 罗俊杰等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2009 |
426 | 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 杨雅生等 | 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 2009 |
427 | 植酸酶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安全生产、加工、示范技术体系研究 | 刘素霞 | 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 2009 |
428 | 转基因生物快速、精确和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 | 杨正友 | 山东农业大学 | 2009 |
429 | 抗虫转基因水稻的土壤环境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 叶庆富等 | 浙江大学 | 2009 |
430 | 猪抗重要病原微生物抗病基因的克隆、鉴定 | 范红结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9 |
431 | 小麦抗赤霉病功能基因的克隆和验证研究 | 马正强等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9 |
432 | 山羊抗细菌性感染疾病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赖仞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2009 |
433 | 水稻氮磷高效关键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研究 | 沈其荣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9 |
434 | 四个水稻谷蛋白57H突变体的基因克隆、功能验证和育种利用 | 鲍依群等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9 |
435 | 转基因产品检测新技术研究 | 陈洪俊等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2009 |
436 | 水稻显性矮秆基因的克隆与应用研究 | 程治军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2009 |
437 | 转基因棉花新品种产业化研究 | 张友秋等 | 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 2009 |
438 | 棉纤维品质和产量相关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 罗明等 | 西南大学 | 2009 |
439 | 新型杀虫蛋白基因克隆的快速毒力注释技术 | 王成树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2009 |
440 | 早熟、抑早衰转基因棉花材料创制与新品系培育 | 宋美珍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2009 |
441 | 转基因抗病毒水稻新品系的培育 | 李莉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2009 |
442 | 植物人工染色体构建新技术研究 | 韩方普等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9 |
443 | 提高作物养分与光合效率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研究报告 | 黄芳等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2009 |
444 | 利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改良棉花纤维和种子 | 裴炎 | 西南大学 | 2009 |
445 | 抗褐飞虱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 | 游艾青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 2009 |
446 | 科杂2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 马惠应等 |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 2009 |
447 | 广适高优势优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培育 | 詹先进等 | 湖北省农科院 | 2009 |
448 | 全球转基因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转基因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 胡瑞法等 | 北京理工大学 | 2009 |
449 | 用miRNA技术获得抗病毒水稻 | 陈剑平等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2009 |
450 | 转Tri101基因小麦的环境安全评价与检测研究 | 史建荣等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2009 |
451 | 猪基因定点敲除与RNA靶向干涉研究 | 孙怀昌等 | 扬州大学 | 2009 |
452 | 水稻高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报告 | 储成才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9 |
453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研究 | 李容柏等 | 广西农业科学院 | 2009 |
454 | 转基因牛生物安全评价技术的研究 | 朱化彬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2009 |
455 | 中原转基因肉用山羊育种新材料研制最终报告 | 章孝荣 | 安徽农业大学 | 2009 |
456 | PAM细胞与PRRSV N互作蛋白筛选及分子机制 | 姜平等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9 |
457 | 人工miRNA技术体系在小麦中的建立及应用 | 李爱丽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2009 |
458 | 水稻细菌和病毒病抗性调控基因的功能验证 | 何晨阳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2009 |
459 | 利用“睡美人”转座系统提高转基因羊制备效率研究 | 刘国世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9 |
460 |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肌内脂肪沉积功能基因克隆 | 赵素梅等 | 云南农业大学 | 2009 |
461 | 氮高效利用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 景海春等 | 中科院植物所 | 2009 |
462 | 杀小地老虎高效新型Bt杀虫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 宋福平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2009 |
463 | 转基因抗病毒小麦新品种培育 | 王锡锋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2009 |
464 | 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的高通量克隆与功能鉴定 | 王斌 | 南京大学 | 2009 |
465 | “小麦和水稻耐盐相关microRNA基因功能鉴定”最终报告 | 王晓华等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2009 |
466 | 复苏植物耐旱耐脱水基因发掘研究 | 陈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09 |
467 | 水稻广谱抗病基因的系统筛选和新种质创制研究 | 何朝族等 | 海南大学 | 2009 |
468 | 养分高效利用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 | 童依平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8 |
469 | 环境友好型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的最终报告 | 吴珍芳 | 华南农业大学 | 2008 |
470 | 转基因产品检测标准物质研制 | 沈平等 |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 2008 |
471 | 水稻磷转运蛋白基因OsPT2和OsPT6的克隆及功能 | 孙淑斌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8 |
472 | 基因克隆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 毛龙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2008 |
473 | 高繁殖力和高产奶量的转基因水牛新品种培育研究报告 | 石德顺等 | 广西大学 | 2008 |
474 | 猪肉质性状功能基因鉴定与转基因猪制备研究 | 熊远著等 | 华中农业大学 | 2008 |
475 | 无选择标记转sck/cry1Ac双价基因抗虫水稻衍生品系培育 | 朱祯等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8 |
476 | 抗逆转基因大豆研究 | 李文滨等 | 东北农业大学 | 2008 |
477 | B组醇溶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研究报告 | 邓光兵等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2008 |
478 | 抗逆和抗除草剂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最终报告 | 张大鹏等 | 清华大学 | 2008 |
479 | 优质功能型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 陈茹梅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2008 |
480 | 转基因玉米小麦大豆环境安全评价技术 | 李新海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2008 |
481 |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标记开发及利用 | 邢朝柱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2008 |
482 | 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面粉色泽品质的研究 | 夏先春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2008 |
483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何光存等 | 武汉大学 | 2008 |
484 | 水稻高产基因的利用及高产新材料新品系的培育 | 赵炳然等 |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 2008 |
485 | 高抗大螟的新型无选择标记转cry1Ab基因抗虫水稻材料的创制 | 朱祯等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8 |
486 | 长江流域红铃虫种群动态及其对Bt棉花的抗性监测分析研究 | 吴孔明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2008 |
487 | 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和饲用安全评价技术 | 杨晓光等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 2008 |
488 | 抗病毒转基因玉米的培育与分子检测 | 李大伟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8 |
489 | 贮藏品质转基因水稻新品种选育 | 江玲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8 |
490 | 高产转基因肉牛新品种培育最终报告 | 李光鹏 | 内蒙古大学 | 2008 |
491 | 肌肉不饱和脂肪酸转基因猪新材料的建立 | 陈红星等 |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 2008 |
492 | 拟南芥镁螯合酶H亚基互作蛋白CPN20负调控ABA信号转导 | 张晓枫等 | 清华大学 | 2008 |
493 | 抗病转基因牛新品种培育 | 张涌等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 2008 |
494 | 抗逆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 王天宇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2008 |
495 | 食味品质转基因水稻新品种选育 | 江玲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8 |
496 | 转基因生物检测和监测新技术 | 徐海根等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2008 |
497 | "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 张大兵等 | 上海交通大学 | 2008 |
498 | 耐盐相关基因HRD3A的功能研究 | 谢旗等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8 |
499 | 转基因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 李毅等 | 北京大学 | 2008 |
500 | 高产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 | 吉万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08 |
501 | 新型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新品系T1C-19的培育研究 | 林拥军等 | 华中农业大学 | 2008 |
502 | 转基因生物抽样和精准检测技术 | 朱水芳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2008 |
503 | 转基因动物遗传稳定性新技术研究报告 | 常智杰等 | 清华大学 | 2008 |
504 | 抗病虫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 | 董英山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2008 |
505 | 高产转基因玉米新种质的创制及筛选研究 | 潘光堂 | 四川农业大学 | 2008 |
506 | 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种培育 | 戴蕴平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8 |
507 | 华恢1号的衍生抗虫新品系和组合的培育 | 牟同敏等 | 华中农业大学 | 2008 |
508 | 抗病虫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 | 何祖华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2008 |
509 | 高繁殖力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研究报告 | 任军等 | 江西农业大学 | 2008 |
510 | 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评价技术 | 崔金杰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2008 |
511 | 转基因早熟棉花新品种培育 | 喻树迅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2008 |
512 | 优质功能型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 | 喻德跃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8 |
513 | 小麦幼胚保存技术及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研究 | 叶兴国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2008 |
514 | 植物干旱相关基因ARF2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巩志忠等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8 |
515 | 转基因牛中试 | 任立明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8 |
516 | 外源蛋白致敏性动物模型评价技术研究 | 车会莲等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8 |
517 | 利用OsNRT2.3b培育氮高效吸收转基因水稻新品种的研究 | 吴平等 | 浙江大学 | 2008 |
518 |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研究 | 邱丽娟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2008 |
519 | 节粮型高瘦肉率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报告 | 李奎等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2008 |
520 | 非生物逆境应答启动子或调控元件的鉴定及应用 | 熊立仲 | 华中农业大学 | 2008 |
521 | 新型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新品系T2A-1的培育 | 林拥军等 | 华中农业大学 | 2008 |
522 | 基因表达调控技术研究 | 曹晓风等 |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8 |
523 | 高产优质转基因奶羊新品种培育 | 杨倩等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8 |
524 | 通过调控avenin-like b基因表达改良小麦加工品质 | 何光源等 | 华中科技大学 | 2008 |
525 | 抗病转基因羊新品种培育 | 连正兴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8 |
526 | 通过调控籽粒脂肪氧化酶活性而改良小麦面粉品质的研究 | 王道文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8 |
527 | 抗逆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2008-2010年年度报告 | 路铁刚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2008 |
528 | 转基因耐旱耐盐碱棉花新品种培育最终报告 | 郭三堆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2008 |
529 | 转基因棉花新品种中试、推广及产业化 | 刘金海等 | 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08 |
530 | 外观品质转基因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 | 江玲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8 |
531 | 水稻叶倾角发育调控基因LC1和LC2的功能研究 | 邢梅青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 2008 |
532 | 抗病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 | 曹立勇等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2008 |
533 | 转基因优质纤维棉花新品种培育 | 王坤波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2008 |
534 | 抗病虫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最终报告 | 于嘉林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8 |
535 | 水稻种子特异性表达启动子克隆与功能验证 | 曲乐庆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2008 |
536 | 高产超细毛转基因羊新品种培育研究 | 刘守仁等 | 新疆农垦科学院 | 2008 |
537 | 抗病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 | 李宁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8 |
538 | 黑茶藨子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 胡赞民等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8 |
539 | 转基因猪、牛和羊环境安全评价技术 | 朱士恩等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8 |
540 | 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 | 沈志成等 | 浙江大学 | 2008 |
541 | 营养品质转基因水稻新品种选育 | 江玲 | 南京农业大学 | 2008 |
542 | 优质转基因肉羊新品种培育研究最终报告 | 曹文广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2008 |
543 | 调控大豆油脂含量与品质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左建儒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008 |
544 | 养分高效利用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研究 | 郝东云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2008 |
545 | 高产养分高效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 | 陈水莲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2008 |
注: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
科技报告是描述科研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并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的科技文献,其目的是实现科技知识的积累、传播和交流,其类型包括专题报告、进展报告、最终报告和组织管理报告。科研人员依据科技报告中的描述能重复实验过程或了解科研结果。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对财政科技投入形成的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全面保存和共享,将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基础信息,为科技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公众了解和利用国家科研成果提供服务平台,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欧美等国家都有系统的科技报告制度,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工作始于1945年,近年来每年产生约60万份科技报告,其中公开发行约6万份。
从2013年4月开始,科技部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启动了科技报告试点,开展“十一五”以来科技计划立项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回溯与呈交工作。国家科技投入形成的科技报告将通过“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对广大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实行开放共享。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于2013年11月1日开通了征求意见版(第一阶段),展示了1000份最终报告,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开科技报告摘要浏览服务,向经实名注册的科研人员提供在线全文浏览服务;于2014年1月1日开通了征求意见版(第二阶段),展示了3000份科技报告,这些报告都是依据“十一五”期间已验收(项目)课题的验收报告加工而成。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于2014年3月1日正式上线。系统开通了针对社会公众、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用户的服务。向社会公众无偿提供科技报告摘要浏览服务, 社会公众不需要注册,即可通过检索科技报告摘要和基本信息,了解国家科技投入所产出科技报告的基本情况。向专业人员提供在线全文浏览服务,专业人员需要实名注册,通过身份认证即可检索并在线浏览科技报告全文,不能下载保存全文。科技报告作者实名注册后,将按提供报告页数的15倍享有获取原文推送服务的阅点。向各级科研管理人员提供面向科研管理的统计分析服务,管理人员通过科研管理部门批准注册,免费享有批准范围内的检索、查询、浏览、全文推送以及相应统计分析等服务。
系统根据广大科技人员和社会公众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多方面改进和完善,如,在首页增加报告分类导引及其数量;增加“延期公开”科技报告的摘要查询服务,提供课题联系人信息,便于沟通交流;先期向科技报告贡献者赠予“阅点”,“阅点”是用于获取全文推送服务的支付单位,科技报告第一作者也可进行“阅点”转赠;全文在线浏览中增加目录导引,改进翻页功能;强化了课题关联信息的呈现,实现科技报告与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和研究成果间的关联和链接;同时,增加了面向管理人员的统计分析服务。随着科技报告呈交管理的不断规范,除最终报告外,科研单位将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交更多的专题报告、进展报告等,报告资源总量将不断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