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论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关乎国运民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那么,如何应对全球性粮食危机,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第二届隆平论坛约请相关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报今天将部分专家的思想火花倾情呈现,以对粮食安全工作略尽绵力。
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向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
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向,表现在五个方面:
主要农产品进口数量不断增长。目前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的现象,一方面,国内的主要农产品在不断的增产,另一方面,进口的农产品品种在扩大,数量在增加。其中,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品种明显增多,数量在不断增加。就目前的情况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棉花、油料、糖、奶、肉六大农产品每一样都需要进口。进口的原因复杂多样,有的是国内供求有缺口,有的是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低,还有的是品种的调剂和调换等等,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进口农产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下降。从最近的情况看,由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多数大宗农产品正在承受着国内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这样一种压力,所以有一些品种的进口,其实未免见得是国内的供给不足,而实际上主要是价格竞争力不够。从目前看,主要的大宗农产品,比如说谷物,谷物的价格如果按批发价来算,国内外的价格大概每一吨要差400到800元钱,也就是说国内的谷物价格大概要比国际市场价格贵400到800元,折合到每一斤就要差2毛到4毛钱,这样就给国外的谷物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一个价格竞争方面的优势。
WTO对农产品的影响加深。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对一些重要的农产品(WTO叫敏感产品),单独承诺了它的进口关税的配额。当初承诺的关税配额中,有小麦、大米、棉花、糖等。但是大豆没有设置关税配额,正是这样一种局面才造成现在大豆进口长驱直入。应该说当时做的这种选择,使在入世之后的最初十年,农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稳定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从现在来看,新的压力已经形成了,国内的农产品的价格已经突破了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突破了这个天花板。这对国内的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导致原有政策的成效在降低。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整个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城市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农民工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就业的增长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持续五年来,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增长幅度是年年下降,这里面当然有更深刻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等原因,未来到底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对农民的收入、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会有些什么影响?这些年来已经形成的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外出就业、主要靠来自工资收入的增长,这种情况会不会有变化?这需要去认真研究。
农业的生产成本与农民的收益遭受挑战。农民在农业中的收益的变化最近这些年非常明显,国家发改委对于去年包括大豆的四大粮食品种的收益成本情况做了调查分析认为,在目前这种成本投入背景下,纯收入的增长非常艰难。正是这种变化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农民的收入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里头有两个标志,一个标志就是去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占第一位的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首次出现了农民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第二个标志性的收入变化是种植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变化,农民种植业的收入占他的人均纯收入已经不到四分之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运用政策手段去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为对农民来说,只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收入,所以政策的调整实际上越来越困难。
五个新趋向,使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让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覆盖全球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政协副主席 袁隆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因此,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更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应该以更强的信心和更高要求来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实现全国人民的期望。
我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目前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水稻稻米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努力,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实现中国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800公斤、第三期900公斤的目标,今年第四期超级稻通过了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大面积亩产达到了1026.7公斤,令世界瞩目,这就是科技的魅力。全球农业竞争激烈,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粮食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才能得到落实和保障。
农业发展新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杜志雄
农业发展的新背景,涉及两个问题: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态势或者变化、农业新的发展态势或新的变化对粮食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中国农业的发展态势。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但首先还是一个生产问题,也就是农业的问题。当前农业正在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现在和未来更加注重畜牧业的发展;种植业正在经历一个集中化产业布局的趋势;小规模农业正在向大规模农业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依靠科技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作用;更加依赖国际市场和资源;农业发展由过去的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发挥生态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多功能转化。
二、农业新变化对粮食安全战略建构的要求。首先,我国农业的结构一定要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又跟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联系起来。其次,我们要建构一个新的农产品的消费模式来减少生产,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增长。再次,价格问题:我国正在推进一个非常大的改革是最低收购价格的制度转向目标价格制度,这一定会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但农产品价格上去了,城市低收入者怎么办?为此要建构一个低收入者的保护政策。最后,要推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中国农业未来的现代化,必须找到措施和办法适应农业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这是未来的中国农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工作。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瓶颈与对策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周清明
我国的粮食安全总目标和战略可以这么来表述:立足国内,保证粮食基本供给,适度的利用国际市场,保持粮食供给基本平衡。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我国现在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们曾经对湖南、辽宁、重庆、广西的15个产粮大县进行了全方面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目前粮食单产水平比较高,粮农从政府获得的直接补贴在提高,但大部分农民对种粮缺乏积极性,中央扶持政策落实得不太理想,粮农整体素质偏低。
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瓶颈。主要是两个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各级地方政府种粮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由于这两个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国家粮食安全仍然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加强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对策与建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基础在农民,重点在大县。尽快按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合理的确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控制农资价格;建立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农户的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进惠农政策的到位与落实;加大对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和健全各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种粮方面的农村产业化组织。
稻田及稻米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与研究进展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教授 柏连阳
去年以来湖南省的稻米中以镉为主的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湖南省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今年财政部和农业部对湖南的长株潭地区实施重金属污染的治理试点,下拨经费11.56亿,希望湖南长株潭试点的经验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
一、湖南省稻田土壤镉污染和稻米镉超标原因剖析。最主要原因是湖南有色金属矿中伴生镉较高,肥料施用也有导致农田镉污染的风险,但影响较小。
二、稻米镉等重金属污染防治对策。污染源减排是关键;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有待完善;在技术思路上通过循环阻控、综合修复、界面阻控等办法先治标后治本。
三、当前湖南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主要做法。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镉活性是简单、适用、低成本的方法;并探索基于硅材料活化、基于生物质炭化、高活性磷物质、活性巯基物质等土壤修复方法。同时推广镉低积累品种,加快农作物的结构调整,进行低积累农作物替代种植。
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曾福生
要深刻理解“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确保产能、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新战略五句话,从高效、开放和可持续三个方面来确保粮食安全。通过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立足国内实现13亿多人的口粮安全。
加强对农田及其经营主体的分类管理,保障粮食种植的安全。要分类管理,因地制宜把粮食生产指标分到各个省市,实行国家调控,省统筹、市协调、县落实、乡兜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过快的流转土地,要稳步推进农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向资本密集型过渡。总量要调控,质量是导向,可持续发展是根本。
厘清主体责任,维护多元主体利益,保障粮食安全的可持续。粮食安全是公共产品。在保障粮食安全上,中央政府负首要责任,但并不是总理一个人负担,要进行分解,每一个省市县乡村,包括每个农户,包括生产流通消费每个环节都负有责任。要推进土地确权、抵押担保,吸引农民落实粮食生产责任,种粮大户主要是把粮食种好,高校科研院所主要是搞好科研,把技术搞上去。
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
湖南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教授 刘茂松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都是工业化过程当中出现的农业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解决它。
一、工业化社会中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一降一增。“一降”,就是农业提供的财富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占比下降,农业对于整个社会财富的支配能力大幅度的下降。“一增”,就是由于工业化社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多元化,使得农业的产业链加宽了、加长了。这就需要通过多功能农业来消化传统农业里面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二、加快推进农业的工业化。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即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农业生产结果的工业化、农业产业经营管理过程的现代化。如果从它的领域来说,农业的工业化就是专业化的基地农业、标准化的品牌农业、工厂化的制成品农业。
三、抓好改造传统农业的几个环节。一是优种优品。种是关键的问题,种的培育要根据市场和工业加工的需要来推进。二是特色。要根据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农业劳动生产习惯的差异来打造特色农业、特色品牌。三是养殖转化。将植物的蛋白转化为动物的高蛋白,为健康人体提供所需要的高蛋白或者健康的营养结构。
四、加强制度层面的创新。要通过市场来对农业资源进行配置,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一是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二是技术创新的驱动。三是组织整合。四是打造职业农民。五是制定公共政策。
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迫切需要新战略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陈文胜
粮食安全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农业是不可替代的战略产业,农业绝非是能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战略产业,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却决定着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位置。
一、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重大战略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属性的发展、功能的提升、作用的扩大,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生物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新功能,农业基础地位的这种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战略作用更加突出,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二、人口大国的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理论。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弱质产业产品,是多功能产品;粮食又是民本资源,是战略资源,是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国家自己没有粮食自足的能力,去迷信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理论,依靠由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世界粮食市场来自发调节国内的粮食需求,国内粮食生产体系必将受到发达国家粮食“核武器”的重创,在关键的国家利益博弈中就必然受制于人,仰人鼻息。
三、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必须从单纯的粮食安全战略上升为全局性国家安全战略。从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的情况来看,粮食安全不仅严重影响到货币、能源和工业等经济安全,还关系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国家安全,必须从国家长远发展的层面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维度,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的战略体系之中,树立全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大国全球竞争战略。
四、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在于必须提高在世界粮食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来强化国内粮食安全。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解决基本供给为目标,大多属于被动保护与防御战略。因此,世界农业大国的粮食安全仅仅定位于“口粮大国”的状况亟待改变,迫切需要由以解决基本供给为目标的被动粮食安全保障向参与主导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主动竞争转变,由注重农业发展的区域性战略向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性战略的转变。
五、中国粮食安全的最终保障要以实现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相一致为前提。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无粮不稳”成为中国全社会公共决策的政治共识,但政府采取了多种惠农政策,粮食生产积极性仍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最终要依靠种粮收益的持续增加来激发,要在实行有效财政补贴政策的同时,更多地使用市场手段激活农民种粮的原动力,形成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