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成效初显
由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和相关国际组织支持的“农业水、土、气、生污染综合防治”项目,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目前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探索和保障我国18亿亩耕地的质量,从源头上保障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质量安全,同时也为构建“亚太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作网”打下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作网暨农产品产地质量提升学术研讨会”上,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章力建表示,“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理念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其核心是: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与管理方式,是导致各类生态系统污染产生的“源”;农业系统是外界污染源——“汇”的最大受害者;农业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是高效防治污染重要途径;治理污染必须从污染源防治做起,根表兼治;科学控制污染发生过程,阻控污染物界面集聚,抓住污染链关键节点控制、系统化综合防治污染发生。10年来,这一理念得到了该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在国内首部《立体污染综合防治——农业卷》序言中,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作为一项全局性、前瞻性、公益性工作,应长期予以支持,以加速实施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战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财政部于2006年率先启动了“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条件建设”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防控农业立体污染和产地环境质量建设中的作用”项目。科技部于2008年设立了“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与模式研究”项目。在此基础上,农业部从2012年起先后启动了“东盟与中日韩(10+3)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作网”和“上合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等国际合作项目。
据了解,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项目组成了跨学科、跨院所、跨地区、跨国界的“联合研究团队”,累计完成各类科研任务100多项,直接项目总经费约1亿元,培育、孵化了重大国家农业环保项目十多项,累计项目总经费超过10亿元。以“圈层”理论和“源头阻断—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理念为代表的一系列立体污染综合防治创新思路,影响并推动了一批环保科研项目研究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同时也为提高我国产地环境质量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扩大国外市场,做出了贡献。并为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建立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打下了良好基础。
[责任qia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