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力争2015年石漠化治理率超八成
广西力争2015年石漠化治理率超八成
石山增绿 群众增收
一走进广西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朗屯,就看到村头立着一块大石头:上书“山银花之乡”。目前,全屯在山旮旯种植了1500亩金银花,去年户均金银花收入近2万元。
马山是广西典型的石漠化地区,长期以来,很多农民靠在石缝中种玉米为生。近年来,马山县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发展林下经济,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通过在石漠化地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八桂大地尽显“石山增绿、群众增收、村在林中、家在绿中”的动人景象。2011年与2005年的监测结果相比,广西石漠化面积减少了45.3万公顷,占全国同期石漠化减少总面积的47%。
加快植树造林,发展林下经济,石山也能变成宝
多年来,留不住土、留不住水的石漠化,给广西的生态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威胁。广西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5年石漠化土地面积3500多万亩,全区9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石漠化地区。
要脱贫,就要向石漠化这个“地球之癌”宣战。自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广西通过整合“绿满八桂”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全面加快植树造林,提高综合治理成效。目前,全区石漠化土地生态状况改善面积89万公顷,是继续退化面积的3.9倍,大石山区生态环境稳步向好。
“石漠化土地是今后一段时期广西林业生态扶贫的主战场和‘硬骨头’,也是林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潜力所在。我们要树立‘石山也是宝’的理念,通过动员石漠化地区广大群众加快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增加群众收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说。
生态治理与林特产业有机结合,巩固治理成果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广西始终坚持生态治理与发展林业产业有机结合,通过打造石山特色林业生态产业,有效巩固了治理成果。
田阳县大力发展以竹子、苏木、任豆树等为主的经济林种植,加快石山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目前全村人均竹林5.6亩,人均竹产业收入800多元,全村258户都建起了新楼房。自实施石漠化治理以来,田阳县种植竹子近6.5万亩,年竹产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
忻城县石漠化面积超过135万亩,占全县石山面积的54.2%。通过在石漠化的荒山、石山脚下大力发展金银花,目前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值1.2亿元。
2008年以来,广西各级各部门将石漠化治理与恢复重建生态紧密结合,探索推广了“竹子+任豆”和“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综合治理模式,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石漠化土地治理率能达80%以上。
扶贫开发不忘改善生态,绿色产业成了产业扶贫主力军
一大早,家住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的农民骆尚球就忙着在自家的核桃园里锄草。“以前在山上种玉米,一亩地只有100元左右的年收入;现在全部种上了核桃树,丰产期后每亩可以收获2000多块呢!”
近年来,凤山县大力推动核桃产业发展,核桃树成为大石山区的生态树和“摇钱树”,目前全县优质核桃种植面积达30万亩,居广西各县(市、区)之首。
广西各级扶贫、林业部门把扶贫工作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珍贵树种、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当起大石山区产业扶贫主力军。
“我们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地区作为主战场,加快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实现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让政府得绿、部门得绩、农民得利。” 广西扶贫开发办主任吴宇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