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召开农民信息需求研讨会 听基层声音话信息惠农

本报讯(记者 房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农民接受信息服务存在哪些问题?让农民享受信息化服务,基层有哪些建议?9月23日,来自东、中、西部地区县级、乡镇、村级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一线代表走进农业部,与农业部农业信息化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科研院所专家、涉农信息服务企业代表,共商如何做好农民信息服务,拉动农村信息消费。这是农业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具体体现。

农业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了解农民的信息需求,就要多倾听农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察基层信息民情,接基层信息地气,才能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基层代表普遍反映,农民的信息需求集中在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和农资市场行情以及政府惠农政策方面,期待信息服务能更具体。

“农民希望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要加强一些。”黑龙江省鸡东县东海镇农技站站长刘淑芳说:“比如政府部门每年发布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公告,但只有品种名称,农作物有什么特征、长起来什么样,这些具体的信息看不到。信息要全面准确,方便农民生产。”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农服中心技术员郭建雪提出,由于依靠农技员作为乡镇一级的信息员,“农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也希望能掌握更多减少生产成本的信息。”“小户经营的农民与合作社对信息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海南省屯昌县枫绿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黎汉强说,就合作社而言,更需要各级政府对其的优惠扶持政策信息和农业现代技术推广方面的信息。

针对目前农民接受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代表们认为,突出表现在信息服务的途径和方式上。

首先,“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各地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农业信息中心主任李国秀说,当地乡镇一级还未设立服务站,村级服务平台不足10%。刘淑芳表示,即便设了站,但设备太陈旧了,“电脑还是2003年配的,内存小,好多页面都打不开,信息员都得回家操作。”同时,基层经费不足也制约着服务功能的发挥。李国秀说:“信息员工作没有报酬,既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没有效率。”刘淑芳认为,信息员工作只能凭热情,直接影响了信息服务的质量。

其次,农民掌握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黎汉强说:“我们那里的种植主体多是50岁以上的农民,即便有信息覆盖、有电脑,会使用的农民不多,也很难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郭建雪也认为,农民年龄偏大,操作电脑是个大问题,“可能今天培训会了,过几天不用,又忘了。”

再次,信息服务的方式有待改进。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农技站站长邓启长表示,他们镇级信息员可以通过当地的手机短信平台给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村组干部等发送服务信息,但服务是单向的,无法实现互动;此外,信息服务热线通话量不大的原因是层层联系专家,多次转接,太过繁琐,农民体验不佳。

对于如何解决农业信息服务的问题,代表们也介绍了各自的经验,提出了建议。

黎汉强认为,要发挥好合作社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就拿发展现代农业来说,要让所有的农民去参观学习,显然不可能。但是,把合作社带头人、种植能手培训出来,由他们去带动当地的农民,是比较有效的做法。”他介绍,合作社在田头设立了LED电子屏,及时播出各级政府的惠农政策、农产品市场行情等信息,农民反映这种“田头传播”效果不错。

“搞好信息服务,要有平台、有人、有模式。”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党委书记潘春来现场演示了该村新近开发的“世纪之村”手机应用平台,安装相关软件后,通过通讯网络,不仅能登陆“世纪之村”网站,还可以实现即时通讯。他认为,有效的模式应当是“提供服务还要能赚到钱”,“世纪之村”成功引入市场化因素,探索出了一套“网络+实体超市+信息点”的农村商贸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广告、软件用户订制、商品交易等途径获利,实现了可持续运行。

基层代表建议,政府应继续加大农业信息服务投入力度,特别要重视基层信息员的培训和提供工作补助,此外应进一步加大手机终端服务功能的开发。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