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产业的价值空间

刘石的博客,2012-04-08

种子产业是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农业的芯片产业。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灌溉、农机、栽培等这些“外因”措施都是围绕着种子这个“内因”在起作用。在先前的文章中,本人也从定性的角度论述过种子产业发展的空间。这篇博文试图从定量的角度,对于种子产业的提升空间,进行一番大胆分析和假设。

本文论述的核心依据是,种业作为一个高科技的载体和高风险的产业,其价格制定的机制将从“成本定价法”(Cost based/driven Pricing)转变为“价值分享定价法”(Value Sharing Pricing)。在中国,蔬菜、花卉、棉花、杂交玉米、杂交油葵、食葵等种子产业在过去几年已经成功实践和初步完成了这一定价模式的转变;杂交水稻、优质小麦等作物也逐渐开始了这一转变的进程。

“成本定价法”是古典经济学和计划经济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貌似合理,但忽略了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滋生惰性和低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一不甚合事宜的定价方法正迅速走向没落。在今天许多不完全市场经济中,垄断行业和大宗商品(因为缺乏其它参照物)依然沿用成本定价的方法。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体制上的制约,中国的垄断企业和大多数产业依然沿用这一思维定式和定价模式至今。

“价值分享定价法”是市场经济竞争的产物。它是以现有的价格体系(包括“成本定价法”)为参照,以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中心,以为下游产业和客户创造的额外(或附加)价值为依据,与客户分享增加的价值部分的定价模式。哪个企业有创新,能够为客户创造额外的收益或价值,哪个企业就可以以较高的价格销售产品。客户对此不仅不会抵触,反而会趋之若鹜,因为客户得到的是额外价值的最大部分。IPhone、IPad、前些年的“抗虫棉”和“先玉335”都是这方面成功的例证。

以中国目前种子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速度,笔者预计,价值分享的定价理念和方法将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演变成为种子行业的主流思维方法,并逐步完善,最终取代目前行业内尚很有市场的成本定价法。

在此的基础上,种业的定价依据和产业的价值将受到以下主要变量因素的影响:

第一,种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比,简称“种粮比”。中国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投入占农作物产值的比例大约4-5%,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大约是8-10%。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品种好,产品质量高,技术推广到位,售后服务及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种业产品在产量、抗向、产品质量、产品品质、技术推广和客户服务内容提升,附着在产品上的技术含量和服务内容也会有质的提升,种子产品价格也因此会不断的提升,最终达到约等于农产品价值8-10%的份额;

第二,生物技术的贡献。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将是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技术对于粮棉油生产中产量的提升,抗性的增强,化学农药的减少,品质的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根据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含有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产品的定价会在传统种子价格的基础上加价60-100%以上(根据单一或叠加的转基因特性的不同,其价格差异很大),但对于农户生产效益提升的作用十分明显。

第三,粮食单产的提升。我国粮食单产大约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二,未来随着新技术和产品的引进、推广,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应用,粮食单产的提升将加快步伐,这也为好品种、好种子投入力度加大创造空间。因此,以价值分享为核心的种子定价的核算的基数将会大大增加,为种业的盘子和种子价格提升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第四, 粮食价格的提升。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农业用地价值的回归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中国以农业养工业,以农村养城市的传统经济思维定式和“二元经济结构”也无法维持其“可持续”。因此,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的理性和真实性的回归将无可避便。粮食价格的提升必将促进种子产业的发展和种子价格的提升空间。

除此之外,农业市场的保护也能够起到维持农产品较高价格的作用,我们看看今天的如本和韩国就可以知道方面的作用。

如果我们综合以上几项因素,其未来种子产业价值的提升空间是:

即,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里,种子产业的“蛋糕”将大约会是今天的6-7倍。

随着种子价格的提升,种子产业的利润空间加大,种子企业将有能力完成自身的科研投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从根本上提升产品质量,加大技术推广的力度,初步建成售后服务体系,增加产品和技术给农民创造的价值。这一演变的结果,最终受益的是中国农民和农业产业,进而是中国与食品相关的下游产业和最终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