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大豆“小康一号”在济宁试种成功 可PK转基因

近日,由山东菱花集团引进,通过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小康一号”,日前在济宁试种成功,最高地块亩产量超过250公斤。

这项技术实现了大豆的基因突变,培育的非转基因大豆达到优质高产效果,但它能否抵御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呢?

“航天大豆”的山东样本

济宁市农技站站长杨洪宾:“通过刚才测量,行距是53(公分),株距10公分,这样说来,一亩地就是12000株,它平均单株粒数130粒,千粒重按20克计算,是265公斤。”10月17日,在山东菱花集团梁山农场,济宁市农技站站长杨洪宾正在对今年试种的航天大豆“小康一号”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小康一号”平均亩产量比普通大豆增产幅度20%到30%。

“小康一号”由山东菱花集团引进,今年试种面积800亩,是通过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非转基因大豆品种,这项技术利用宇宙空间物理状况,实现大豆的基因突变,达到优质高产效果。通过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小康一号”,在济宁试种成功,最高地块亩产量超过250公斤,这在山东尚属首次。

“原来的常规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大豆,一般在200-300斤左右,所以大家都认为大豆是一种低产作物,种植起来综合效益不如其他作物。而航空大豆表现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一个是结荚性能较强,第二个是自我调节能力强。当地农委专家马凤志指着一株大豆解释,凡是种植稀的地方,航天大豆的扩杈力度较大,他身边的一株就扩了5个杈,株粒数大幅增加。

实际上,航天大豆的种植在山东并非个例。

去年3月,烟台民间科研人员徐云增依靠航天诱变技术培育的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HD-1,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我们研制的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系HD-1,春播产量可达370公斤以上,夏播产量可达240公斤,产量比对照品种"中黄13"提高42.3%;大豆的蛋白含量高达48.4,比"中黄13"高出8个百分点。”

徐云增2000年退休后,正赶上世界种子会议召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这句话让他瞄上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是把种子带到太空当中,利用太空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实现种子内部基因的变异。航天育种风险很大,成功率尚不到1%。而且,我国搞航天育种的大都是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单位,个人搞航天育种的极少。这是因为卫星空间有限,搭载费用惊人。

2003年,徐云增、孙莅瑶、姜利等人花费昂贵的搭载费用,通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中豆13”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第一次实验以失败告终。2004年,第二次搭载54克豆种,获得成功。他们在烟台、潍坊、威海等八地区进行了连续种植选育。2007年,在烟台市科技局、市科协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多方支持下,他们终于选出高产大豆新品种。2008年,制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到2012年,在东营找到合作伙伴,建立了航天大豆种植、加工基地。在长达8年的培育时间,烟台航天大豆在山东、湖北等地种植,其优良特性和增产效果得到广泛认可。目前,仅山东省就种植2000多亩。

航天大豆PK转基因技术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1996年以来,美国大力发展转基因大豆生产,跃居世界大豆出口第一大国。随后,巴西、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生产发展迅速,大豆产量也先后超过中国,使我国转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

大豆产业链条很长,涉及种植、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行业,已被业内人士视为重要战略物资。不仅如此,转基因大豆还给国民健康造成新的威胁。

唯因如此,航天大豆备受关注。

“中国大豆产业链长、应用广,航天大豆给大豆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以数千亿元来计算。”国务院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程振华说。

从经济效益上比较,种植航天大豆比种植普通大豆每亩增收852元,增加经济效益一倍以上,比种植玉米每亩增收120元。且种植大豆能使土壤疏松,收获后根瘤菌落在土壤中,是天然的肥料。对普通农民来说,种植航天大豆效益提高了,无疑会提高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

不容忽视的是,航天大豆所含的蛋白质要比普通大豆高出8个百分点。

“对大豆加工企业而言,多出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加工一吨大豆能增加效益70元;8个百分点算下来,即每加工一吨大豆能增加效益560元。”山东万得福集团的董事长刘季善告诉记者,万得福每年生产大豆蛋白2万吨,未来计划在当地大面积播种烟台的“航天大豆”,用来加工大豆蛋白、精练豆油和系列保健品,可以预见的是,大豆蛋白质含量增加将会为企业经济效益带来利好。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大面积推广和产业化,这方面还需一个过程。”徐云增说,下一步,他们将不断向社会输送优良的航天品种,吸引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形成产、学、研、销一体的产业链条,通过企业+农户的方式实现航天大豆的推广和产业化种植。

那么,航天大豆和转基因大豆有什么区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马世俊告诉记者,“与转基因大豆相比,航天育种是一种安全的育种方式。它是利用宇宙空间诸多特有条件,使作物种子自身染色体发生变异,航天大豆没有导入外来基因,因此不会产生不良物质。”

“太空农场”的地球产业链

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开始将植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在返回地面的种子中发现其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太空,在地面试验中也获得了变异的番茄,种子后代无毒,可以食用。

1996年至1999年,俄罗斯等国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目前国外根据载人航天的需要,搭载的植物种子主要用于分析空间环境对于宇航员的安全性,探索空间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以改善空间人类生存的小环境,其目的在于要使宇宙飞船最终成为“会飞的农场”,最终解决宇航员的食品自给问题。迄今为止,国外尚未见到有关专门利用航天诱变进行农作物育种的研究报道。

我国航天育种研究开始于1987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先后进行了13次70多种农作物的空间搭载试验。据了解,航天育种工程项目以我国成熟的返回式卫星技术为平台,生产符合育种工作需要的育种专用返回式卫星一颗、运载火箭一枚,以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为重点,考虑各种不同作物的不同生态区域,选择9大类2000余份种子材料,进行空间试验,并建设国家农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改良中心。种子回收后,经过育种筛选,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异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并利用地面模拟试验装置研究各种空间环境因素的生物效应与作用机理,探索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的途径,提高空间技术育种效率。通过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拟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10到15个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使主栽品种单产提高10%左右,推广面积达到3000到5000万亩,增产粮食20到30亿斤。

马世俊告诉记者,经过特殊的太空过滤处理,太空蔬菜产量高且耐高温,比起普通的蔬菜来说更利于生长,有很强的抗旱和预防病毒入侵的能力及多种优点。太空蔬菜不需要喷洒农药,也更适合运输储藏。同时,太空蔬菜的维生素含量高于普通蔬菜2倍以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都有所提高。

延伸阅读:业界报料:市民如何识别转基因食品?麦当劳中国:未在中国进口和使用转基因土豆袁隆平:转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论 研究要科学把关麦当劳回应转基因土豆:未在华使用青岛中小学校食堂标准管理规范出台 禁用转基因食品学生餐吃到嘴边不低于40℃ 禁用转基因食品。

文章来源:和讯新闻

(责任窦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