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动向:美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到中国寻找风险投资伙伴
在华盛顿雷德蒙德市一个安静的工业园区,坐落着一家小型生物公司,它靠近微软总部,拥有一项正准备推向市场的有趣技术以及一个中国风险投资伙伴——该风投体现了全球生物技术研究、风险投资和商业化改变的某种新方向。
这家公司就是Cerevast治疗公司,他们生产一种通过声能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非侵入医疗设备,当病人到达中风中心开始静脉注射血凝块溶解药时,该设备可通过病人头戴装置迅速启用。该设备有16个超声换能器,可向大脑局部发射能量,通过我们熟知的“超声溶栓”过程破坏急性缺血性中风发生处的血凝块。
Cerevast成立于2009年,它最近宣布他们已经成功通过了全球Ⅲ期临床试验的首次期中分析,这对Cerevast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当Cerevast公司的 CEO Brad Zakes把这个消息分享给我时,我得知该公司C轮风险投资背后的故事也很有趣。以前,当Brad外出筹资时,他接触了一家中国风险投资公司——海银资本。海银资本对Cerevast表示了强烈的兴趣,然后给Cerevast投资了500万美元。虽然这笔投资很重要,但海银资本轻松地与Cerevast达成协议也令人耳目一新。
Brad说:“在与国内(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谈判时,我们清楚地知道,由于行业环境,在制定条款方面他们处于有利地位,并有可能压低估值。当与海银谈判时,很明显,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C轮估值,并且因为极具战略性的理由与我们合作。”
这些战略性的理由是什么?首先,海银想拓宽他们投资的两个领域,同时有选择性地把资本投到中国以外的地方。其次,海银看到,解决中国特定医疗挑战/难题的医疗器械包含着重大的投资机遇。Cerevast重视对脑卒中的治疗,而中国是一个中风高发地,根据预测,中国中风市场在未来几十年里将呈指数增长。另外,Cerevast的疗法使用的是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具有高性价比,有可能成功进入中国市场,这些都是亮点。
Cerevast的经历只是一个特例,还是表明了行业里一些重大改变正在发生?启明创投——一家位于上海的风险投资公司,现在拥有4只基金,管理的投资超过11亿美元。他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就是医疗保健,他们的投资涵盖了牙科服务提供商、超声波制造商,以及一系列制药企业。
我的公司最近在帮助协调美国生物初创企业和多个中国投资者(包括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的会议,很显然,双方都想了解对方能够提供什么。在美国方面,生物技术初创公司普遍感到在国内筹集资金很困难。另外,一个崭新的、庞大的、且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使得这些公司开始相信,他们需要以某种方式将中国设为他们“进入市场”战略的一部分。
这种兴趣并不限于初创企业,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对外投资到设立的外商企业正在显著增长。今年早些时候,微软花了2.9亿美元收购OrthoRecon。复星医药2.4亿美元收购Alma激光,迈瑞1.1亿美元收购Zonare,继续其侵略性的扩张。华大基因1.2亿美元收购Complete Genomics。
当一个美国本土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到中国融资时,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考虑。首先是要明确地知道在中国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知识产权问题,在收集到更多关于潜在合作伙伴的市场情报以及他们对技术转移的期望之前,不要假定自己能很好地处理此问题。当与潜在的合作伙伴坐下来谈判之前,需要有一个称职的专门从事这些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完成对他们的知识产权、权利、责任和可能问题的全面分析。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是弄清楚为了得到中国合作伙伴的投资,哪些是你愿意放弃,哪些是你不愿意放弃的。对许多和中国风险投资公司合作的美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来说,有时候他们会惊喜地发现,VC的主要兴趣不在财务条款上,他们更想听的是他们谈论公司的愿景以及最终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
大多数中国合作伙伴都希望讨论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引入授权问题,这种讨论会产生重要的战略影响,尤其是如果产品能够经济有效地解决新兴市场中的常见疾病。换而言之,如果某种东西让你的产品在中国有吸引力,那它也有可能在印度、非洲、巴西和俄罗斯都有吸引力,因此,最好不要在忙碌中与中国风险投资伙伴进行引入授权讨论。
批评者会很快指出,总体上来讲,中国的风险投资不像美国风险投资那样复杂,因此,中国公司做出的投资完全有可能不会通过美国公司更成熟和更有经验的审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美国针对生物技术的风险投资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包括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平价医疗法案带给纳税人的压力以及对生物技术创新的影响,遭人痛恨的医疗器械税)经历了一个动荡时期。由于这种波动,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在国内筹集资金阻力重重,这反而给非传统的资本来源创造了机会,中国就是其中一个。
以上这些并不是说中国风险投资伙伴对美国生物科技行业的作用,会像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对美国的作用那么大,而是说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在生物技术研究、资金、临床试验和商业化之间逐渐增长的合作将继续将中国和美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两个国家的监管体系是否与这些变化齐驱并进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它可能在未来几年需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