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食品”需求使企业面临挑战

近日,由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举办、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承办的“农业产业化—思想引领实践”高层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凤田在论坛上指出,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已经从温饱进入小康水平,中产阶级人群日益壮大,而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无法满足这批人的需求。

随着大众餐饮时代的到来,未来中产阶级食品需求(简称“中产食品”)使第一代龙头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方式和技术上的挑战。如何满足大量中产阶级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将成为龙头企业的巨大转折点。

第一代企业的不足

“未来的农业发展,如果再搞产业化,将会危机四伏。”郑凤田说,农业产业化的口号喊了几十年,现在需要提出不同的看法。农业产业化只代表“温饱阶段”,而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生存状态已步入中产阶级阶段,这批人对食品的需要给过去的生产方式带来很大的挑战。

上市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声称,现在的水已经不能喝了,食品不能吃了。

“新一代消费者对吃的、喝的,对地下水和空气的需求,都与老一代居民有很大差别。”郑凤田说,食品尚处在温饱阶段,理念却已进入中产阶段,“未来相当一部分企业需要根据这批人对食品流通和品牌等方面的要求,对生产方式进行更新换代。”

郑凤田指出,中产阶级对食品具有独特的需求,首先是追求营养健康最大化;生产环节追求质量最大化,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流通环节更青睐直供;此外也更注重产品的品牌。

第一代龙头企业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问题。其特点是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扩展迅速,风险小。但不足之处是源头无法控制、质量难提高、品质难保证。

“农民追求产量最大,产品很难达到标准。”郑凤田说,农民会采取“强者武器”,比如在生猪上市之前给猪喂一种药,使猪在出栏前疯狂喝水。

类似的情况极为常见。例如在果汁行业,长期存在着以腐烂变质水果生产浓缩果汁的“潜规则”。这些都严重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产业链向产供销一体化转变

要从源头上扼制这种现象,未来需要有一部分企业进入产供销一体化。郑凤田介绍,目前我国20.3亿亩的土地都在农民手上。而在国外,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很多企业都已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生产、加工过程都在企业内部完成,“车间进入公司内部生产,美国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经验。”

以婴儿奶粉为例,企业必须自己养殖奶牛才能保证有优质奶源。河北张家口新建的婴儿奶粉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原材料缺乏。“企业需要去美国买地种牧草。如果喂食秸秆,奶牛的产奶量就会下降一半。”郑凤田指出,牧草的需求量极大,未来这一行业有望快速增长。

在上海“福喜”事件曝光后,作为主要供应商之一的圣农发展公司一度受到影响。而圣农发展的董事长秘书陈剑华表示,问题存在于加工环节,原料都是达标的。“圣农的养殖都在公司内部,因此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郑凤田表示。

相比之下,双汇集团因为“自己养的猪很少,在消费者心目中,产品核心质量无法控制”。

未来产业链将发生巨大变化。中产型农业将转向纵向一体化,农民紧密合作的合作社也是未来的增长点。“这就需要集成、整合的一体化技术。这种转变刚刚起步,未来发展空间很大。”郑凤田说。

三大技术需求

新一代企业在介入生产环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高密度养殖和工厂化带来大量原材料需求,此外也需要具备配套的防疫等技术装备。

“生产车间暴露在消费者眼前,这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郑凤田说,“新的企业家想进入农业领域,必须与老的农业生产区别开来。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已经从小康和温饱水平转向中产水平,新一代企业必须加强产品的透明化和品牌化。”

中产阶级的食品需求使新一代企业面临三大技术需求。

其一是低毒技术。未来农业生产使用的药品必须具有低残留、分解快的特点。

“以前是产量越高越好。现在日本水稻亩产量超过1000斤,大家就不吃;亩产500斤以上的用来喂鸡,人不吃。现在追求的是‘质量最大化’,大家都知道产量越大,品质越低。”

郑凤田解释说,虽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亩产量达到了2000斤,但中国已经有类似的趋势,“南方三季稻很少存在了,就算有也没人吃,两季稻与东北单季稻相比口感也差不少”。

其二是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尤其是种子包衣和营养配方技术。

“欧盟所有的土地上都不能大水漫灌,种子外围要包衣,需要多少营养就用多少营养。这样一来,过氧化的东西就很少。”

其三是工厂化农业技术。“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才能解决工厂化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郑凤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