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瑞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连片扶贫开发
书记市长访谈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连片扶贫开发
——访河北省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
本报记者冯雷
河北省保定市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是河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同时,保定也是国家重点连片扶贫重点地区,8个县被国家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还有1个省级贫困县。因此,现代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成为保定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理在其中。近年来,保定市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日前,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就保定市如何将发展现代农业和连片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保定为何要下大力气发展现代农业?
聂瑞平:保定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是河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全市辖24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总面积2.09万平方公里,耕地1080万亩。2013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4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75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2%。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京津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这一目标,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引爆点”,强力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靠农业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努力促进由大转强、由多转优、由短转长的三个转变,确保了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今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我们着眼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紧紧盯住京津特别是首都这个大市场,用市场化、产业化、高端化的现代理念,大力发展有品质、有品位的现代农业,要求每个县(市)年内都要至少搞一个5000亩或1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我市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4个,流转土地11.9万亩,面积达到33.16万亩。
记者:保定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经验?
聂瑞平:我们树立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转变增长方式的理念,做足做好特色、统筹、服务文章,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主要做法和经验是: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创优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并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现代农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财政、税收、用水、用电、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引进社会投资,加快园区建设。重点扶持了安国中药都、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区、顺平中国肠衣基地等园区建设。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支撑。保定科技教育资源丰富,有河北农业大学等17所高等院校,各种涉农研究单位10所,民营科技型企业770家,这为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撑。我们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着力发展绿色精品蔬菜、优质林果、绿化苗木、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相继开发了生物钾肥复方动物营养添加剂、可控降解地膜等产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模式。针对保定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等,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了山区综合开发模式、城效农业模式、高效设施农业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等。五是实施壮大育强,注重品牌建设。我们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不遗余力地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今年,全市共谋划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219个,总投资608亿元。建成规模种、养基地118个,年销售产值达到243亿元。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创建工作。目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河北著名商标49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
记者:保定是如何做到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的呢?
聂瑞平:保定扶贫开发的任务非常艰巨。2011年,国家启动了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保定8个县被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还有1个省级贫困县。贫困县占全市县(市、区)总数的1/3,贫困区域占全市总面积的62.4%。核定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38.1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5.4%。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底,已有40.5万扶贫对象实现脱贫,301个村达到脱贫标准,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的70%。截至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已下降到91.38万,累计脱贫46.72万,脱贫比例达到33.8%;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13.8%下降到9%,为提前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和扶贫开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搞好普惠制服务的同时,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着力帮助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在每个贫困县规划建设了一个5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走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的产业发展路子。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扶持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先后引进了三优富士苹果、薄皮核桃、航天蔬菜、油用牡丹等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项目,推广滴灌等先进适用技术,从技术上解决农业的低水平、低收入问题。三是多方破解农业资金不足难题。着力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农村金融服务,先后探索了五户联保小额贷款、贷款贴息、互助资金、扶贫自立社等金融扶贫模式,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四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统一了生产、管理标准。积极应用现代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产销对接,解决了产品销售渠道问题,提高了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话语权。五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先后引进了蒙牛、伊利、汇源果汁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了易县黄山蜂等一批本土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新产业,在思路、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对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群众增收脱贫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记者:请您谈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对扶贫工作的一些实际感受和思路?
聂瑞平:我们每个干部都有帮扶的贫困村。我自己就对口帮扶四个村。从我个人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看,全市9个贫困县、1000多个贫困村、近百万贫困人口,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家庭状况各不相同,要实现脱贫致富,靠某种单一的模式很难实现,因此我考虑必须发挥好五个方面的作用,形成攻坚的合力。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我们把扶贫开发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主导做好规划编制、组织推动、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等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加大市级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2012年以来,市财政用于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累计超过了2亿元,切实把群众办不了、市场办不好的事情解决好。
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除了自然地理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思想封闭落后和技能不足。因此,我们坚持“扶志”与“扶智”同步推进。一方面,通过外出参观、典型引领、干部帮带等途径,进一步强化市场、开放、科技、法治四种思维方式,彻底破除“等靠要”的惯性思维,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另一方面,针对群众发展产业或外出务工的不同需求,组织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广泛运用市场的思维和手段,推动扶贫产业由传统分散式的种养业向发展股份合作产业、新型家庭手工业和现代农业园区转变。比如我的联系点易县紫荆关镇南款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年平均温度低,非常适合发展低温香菇种植。由于老百姓没资金、没技术,更不了解市场行情,对此,我们一方面采取用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对建棚和菌棒给予补贴,另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由企业把土地流转过来,统一建棚,制作菌棒,然后租给农民,农民只需要拿很少一点钱租棚(大部分租金等香菇收获时从销售款里扣除),企业还负责技术支持和产品销售,每个棚每年纯收入可以达到2万元以上。就算是上了年纪没有能力租棚的农民,也可以给租棚户或公司打工,每天挣50到100元。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加大行业部门专项支持,组织市直党政机关,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凝聚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组织各级党政干部和贫困户“结亲连心”,开展“春雨行动”。建立民营企业和社会人士参与扶贫的激励机制,制定“帮扶到户、责任到人”定点扶贫措施,完善社会捐赠减免税政策,大力宣传和表彰扶贫先进典型,让支持扶贫事业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有收益、有荣誉”。
五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保障作用。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鼓励党员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和务工经商人员回村担任村干部,引导县乡机关退休人员和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确保9县267个后进党组织按期完成转化。对9个贫困县,实行以率先脱贫摘帽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引导县乡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带领群众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