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节水农业蹲点调研:以品种为基础节水实践

河北是小麦主产区,确保粮食安全责任重大;河北又是缺水地区,遏制地下水超采同样责任重大。小麦生长耗水量大,如何在稳定产量与节约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今年麦收,辛集市马兰农场传来好消息——抗旱示范田种植的“石麦22号”,1水不浇亩产即达563.3公斤,仅浇1水亩产高达620.5公斤,为破解既保粮食安全又遏制地下水超采的“矛盾命题”提供了新思路。

日前,记者走进辛集市,探寻当地以品种为基础的节水农业实践。

辛集是小麦生产大市,现有耕地83.6万亩,其中常年种植小麦62万亩。普通小麦整个生育期一般需浇3至4水,亩用水量在150立方米至200立方米,约占粮食用水总量的70%,为各类农作物用水量之首。

辛集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亩均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7和1/22。其中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0%左右,粮食生产用水又占到农业用水的64%,是用水第一大户。因地下水严重超采,该市正处在一个地下“漏斗”区。

攻高产还是治“漏斗”?能否用更少的水产出更多的粮?在辛集,节水农业正在闯出一条新路。

繁育节水抗旱良种

这是一个特殊的“竞技场”——在辛集市马兰农场,有个面积不大的地块,四周以水泥筑台,被围得严丝合缝。水泥台露出地面约半膝高,并直插地下1米多深,几乎切断了与相邻土地间的“水流联络”;而在地块一侧,一个装有滚轮的可移动大棚静静“待命”,只要雨雪将至,一按电钮,十几秒内即可将土地整个遮盖,防守得“滴水不漏”。

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在这个仅占3分半地的“竞技场”中,10月初刚刚种下的近20个小麦品种,以行为单位、间隔播种,如今已长出嫩草般的青苗。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不同,但到明年麦收前,这些品种长成的植株将良莠并现。因为,除播种前浇足一遍底墒水外,至明年6月前,它们将不再“喝”到一滴水。

这是马兰农场小麦抗旱试验棚中,正在进行的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选拔赛”。

“普通小麦的根系只能扎进土壤1米左右,灌溉水紧贴地面、易蒸发,因此就需要经常浇水。而经过这种苛刻条件、恶劣环境‘选拔’出的节水小麦品种,根系能够深扎地下2米,已经进入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层,因此即便‘喝不饱’,也能实现稳产、高产。”马兰农场副场长刘梦军说。

今年麦收,马兰农场培育的“石麦22号”1水不浇亩产即达千斤,抗旱节水小麦品种已成为马兰农场的拳头产品。而时间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石家庄市农科院育种和推广基地刚搬到马兰农场时,小麦育种还仅为追逐高产,甚至没有节水的概念。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这是农谚里讲的老话。但是,随着抽水机井越打越深、水泵功率越用越大,到后来就连抽水管每年都要多接2米,农场的专家们才深刻地意识到,还想依靠‘水勤’保产量行不通了,小麦节水已经迫在眉睫。”刘梦军回忆道。

而常见的喷灌、滴灌等设施节水手段,辛集市也曾做过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搞喷灌,不仅投资大、能耗高,而且还易蒸发。小麦生长需水量大,水浇不足,产量自然就提不上去,所以并不适合辛集这种平原地区的小麦种植。”辛集市农牧局生产科科长郭丙信解释说。

最终,马兰农场将小麦节水的路子,锁定在高产和抗旱小麦的杂交育种试验上,并相继培育出“石家庄8号”、“石麦15号”、“石麦18号”以及“石麦22号”等融合高产、抗旱、节水特性的小麦品种,“1水亩产千斤”不再只是梦想。

良种须有良方配套

从1971年来到马兰农场至今,刘梦军已经在这里和小麦打了半辈子的交道,在他看来,节水小麦品种“只有和相关配套技术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而他口中的“配套技术”,指的就是科学浇水。

刘梦军告诉记者,抗旱节水小麦包括全生育期内浇灌1次水、2次水或不浇水,并不是水浇得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作出科学指导,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其中,关键是要找到节水和产量间的平衡点。

“试验证明,小麦浇1水比不浇水增产效果特别明显,浇2水比浇1水增产效果比较明显,而浇2水以上,增产效果却并不明显。”刘梦军说,选种抗旱节水小麦,技术上要注意足墒播种、免浇冻水、小畦灌溉、春1水推迟到拔节前后等,这样全生育期只需浇1至2水,至少能比普通麦田少浇2水,仅电费每亩就可节省近百元。

节水小麦根系发达,具有分蘖率高、成穗率高等优点,因此播种时还应避免盲目扩大种植量,通常情况下亩播量控制在25斤内即可,既有利于农民节约成本,又有利于小麦个体、群体的均衡生长。此外,耕地和播种时还要注意镇压,使土壤保持上虚下实的状态,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而除农艺节水外,工程节水也同样必不可少。过去土垄沟、大水漫灌的浇地方式已不适应小麦节水要求,辛集市吸取喷灌节水的经验教训,集中力量把铺设地下防渗管网作为高效农田节水工程建设的重点,以适应平原地区的小麦种植。

“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后,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由0.57提高到了0.76,大大减少了田间水的渗漏量,每亩可节水28立方米,粮食生产能力不降反增,产量提高了10%左右。”郭丙信说,截至目前,辛集市已累计铺设地下防渗管道206.4万米,发展高效节水农田51.4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1.4%。

多方合力推动节水

目前,小麦种植品种多、乱、杂问题突出,如何让农民自愿种植抗旱节水品种,主动节水、科学节水?

今年,辛集市在田庄、马庄、马兰3个有代表性的乡村,分别规划出3000多亩的节水小麦示范方,进行“石麦22号”的种子繁育。示范方种子每公斤补助2元,由市政府统一采购发放,农业部门技术人员负责技术、管理、农机作业等方面的全程指导培训,为农民提供“保姆式”服务,并将所繁育的种子全部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同时,该市还选择有繁种基础和能力的乡村,按程序成规模流转土地、扩大规模,到2016年小麦繁种面积预计可达3万亩,以缓解辛集及周边地区对抗旱节水小麦品种的需求。

“现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每家每户基本就一个人管地,什么品种省水省力,他们就爱种什么,咱们推广的抗旱节水品种,正好符合这个特点。”郭丙信说,“现在,‘石麦15号’、‘石麦22号’等抗旱节水品种种植面积已近40万亩,占辛集市小麦播种面积的60%左右。”

近年来,辛集市马兰农场通过与国家、省、石家庄市等15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长期开展技术合作,先后培育省级以上审定小麦品种20余个,其中,国审品种8个,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成为中国北方有一定影响力的小麦育种、繁种、新技术研发的试验基地。

10月20日,河北大地农业科学研究院在辛集市马兰农场正式挂牌,以企业为主导、依托河北农业大学,为小麦育种注入了强大研发力量。

“大地农科院将在马兰农场建设规划占地150亩的节水小麦品种水肥配套集成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开展以节水小麦为核心的农作物种子的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谈到未来发展,刘梦军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到那时,这里将成为集‘产学研、育繁推’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集成技术孵化中心。” (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