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水稻基因 拓展全新领域

人民日报,2012-04-22

从“一穷二白”,落后于外国同行20年的基础起步,到奋起直追,一举站到国际学术界的最前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团队,在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张启发的带领下,屡创辉煌。

今年年初,历经25年科研攻坚,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启发院士课题组,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光敏感雄性不育的关键性基因pms3。这一科研成果将为植物非编码核糖核酸的功能拓展全新的研究领域。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建立以来,“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便成为实验室的一贯追求。1998年,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一启动,张启发课题组便加入该计划。20年来,团队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水稻功能基因组和绿色超级稻成为两大研究方向。1998年至2009年,张启发位居水稻文献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五位,论文总数和被引用次数居全国第一。

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张启发课题组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构建超高密度连锁图,成功分离克隆了65个重要功能基因。其中,关于控制水稻株高、抽穗期和每穗粒数的多效性基因Ghd7研究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正调控水稻种子大小、粒重和产量的GS5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入选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0年,鉴于实验室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的重要发现,国际植物生物学领域权威杂志《植物生物学年鉴》和《当代植物生物学观点》,特邀团队成员撰写了“水稻产量的遗传和分子机理”“植物杂种不育——水稻的故事”“广谱和持久——对数量抗病性状的理解”3篇文章,破译水稻的基因密码。

“虽然我国的水稻增产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这些年我国的农业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提出了研发‘绿色超级稻’的概念。”张启发说,培育“绿色超级稻”的基本思路是将品种资源研究、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技术育种紧密结合,加强重要性状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基因发掘,进行品种改良,培育抗病、抗虫、抗逆、营养高效、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目前,在分离克隆出的65个重要功能基因中,张启发课题组围绕“绿色超级稻”的基因专利申请有54项,获得授权基因28个,获得的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改变了我国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长期依赖国外基因的局面。

2008年12月,湖北省绿色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华中农业大学挂牌成立。此后,实验室在东北、云南等地建立开放合作基地,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绿色超级稻的研发。今年3月,张启发主持的“十一五”863计划“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课题通过了专家验收。验收结论认为,课题组在“绿色超级稻”新种质创制和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创制了一批抗多种病虫害、节水抗旱、氮磷营养高效、高产优质的优异种质,培育出初步具备绿色性状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