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食品企业上榜“黑名单”能否亮剑捍“胃”

国家食药监总局11月 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今年8月底启动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以来,截至10月中旬,全国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16677件,取缔无证经营户6257户。假冒伪劣食品严打之下仍未杜绝,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上海、深圳、杭州、山东等多地,开始探索利用“黑名单”制度亮剑捍“胃”。

据介绍,截至目前,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建章立制,超过百家企业或个人上黑榜,涵盖食品生产、销售、餐饮等所有环节。例如,上海到目前已在食药监局官网上公布了8批黑名单,21家食品经营者以及 41个法人或责任人上黑榜。

不过,目前上榜企业仍以小作坊居多。例如深圳已公示的 3批“黑名单”以个体户、无证经营主体、部分中小企业为主,其中仅公布负责人或者经营者姓名、无企业实体的案例有19例,占总体违法信息约43%。

列入黑名单的食品企业,将面临最严处罚、最严准入。有案例表明,深圳市乐知福贸易有限公司因列入深圳首批“食品安全黑名单”后,一笔2000万元已到放款阶段的贷款被光大银行以存在风险为由予以撤销。

向全社会曝光“黑心”食品企业只是“开弓”,关键是利箭需要直中违规企业靶心,戳到其痛处。虽然现在不少地方规定,对列入“黑名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重点监管、信用约束,但目前看,处于“建议”阶段的居多,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认为,“黑名单”制度如何考评、具体有哪些衡量指标、惩罚力度如何确定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未来的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应实现消费者输入生产商关键字,就能查询是否列入‘黑名单’,且在统一网站、标准格式公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

“不能仅在自己的行政区域禁入,而是形成全国联动的‘惩罚单’,让跨过底线的企业真正被逐出市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信用管理学科教授洪玫说。

[责任qianm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