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院士把脉破解河南粮食生产瓶颈
“河南省夏粮连年丰收,已经将小麦的增产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但是河南省的秋粮生产还有继续增产的潜力,需要我们科技工作者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新的品种,进一步提高河南粮食的生产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大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戴景瑞表示。
11月20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举行“‘聚焦中原’第四期院士专家智库沙龙”活动,邀请戴景瑞、张改平、喻树迅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多位农业专家共同聚焦“经济新常态下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连续多年粮食产量超过1000亿斤,被誉为中国粮仓、国人厨房,自从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之后,河南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本次活动就是请院士专家为河南粮食发展献计献策,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支招。
“‘重夏轻秋’这种观念在河南农民心中还是存在的。以数字为例,2003年河南省夏粮平均单产636斤/亩,2014年夏粮平均单产达到819斤/亩,而秋粮的平均单产从2007年到现在基本上没多大变化,都是在710斤/亩左右徘徊。山东省玉米的平均单产已经超过800斤/亩,河南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比山东差。所以通过科技创新改良秋粮作物品种,河南的秋粮生产还有发展的空间。”戴景瑞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
“今后,秋粮生产实际是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任务的重头戏。”河南省目前粮食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三个方面:随着粮食产量12连增,持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粮食生产季节中灾害频发,粮食作物抵抗灾害的能力要提高;粮食生产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这就要从品种选育方面进行解决,河南省的育种单位分散并且相对保守,育种的目标则更多的突出产能和抵御能力,忽视了机械化作业的能力。以河南玉米为例,目前的主要品种是“郑单958”和“浚单20”,这两个玉米品种都是河南本土育种工作者培育出来的,但是在收获的时候水分含量在30%左右,水分含量高就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收割的推广。”张改平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喻树迅则表示,河南粮食生产要想可持续发展,要考虑“产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营养安全”五位一体的问题。
确保粮食安全是品种研发的重中之重,仅靠一两个小麦、玉米品种是不行的,还需要河南省整合科研力量,研发更好的品种。
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等专家也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另外,中国农业大学开封实验站落成及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也在同日举行。
[责任liang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