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段助黑龙江迎来粮食大丰收

导语·中国大田网日前,黑龙江垦区又传来丰收的消息,垦区4235.8万亩耕地的秋收任务已全面结束,预计粮食总产在435亿斤左右,有望实现连续第11年增产。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耕地总面积4320万亩,户均经营规模超过200亩。

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耕地总面积4320万亩,户均经营规模超过200亩。大规模、大农机、大水利,初次走进黑龙江农垦的人们,往往都会叹服于它的大: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渠相连,连方成片的广阔耕地上一台台大农机纵横穿梭……日前,黑龙江垦区又传来丰收的消息,垦区4235.8万亩耕地的秋收任务已全面结束,预计粮食总产在435亿斤左右,有望实现连续第11年增产。

红兴隆管理局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职工杨德清如今已是一身轻松。他刚卖完收获的玉米,刷卡收完钱之后,粗略一算,每公顷纯收入达到一万元,而往年也就8000元钱左右。“今年是收成和效益最好的一年,我们农场职工都很高兴。”杨德清说。

杨德清家今年种了近75亩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比往年都要高。“去年收获期赶上雨水多,不少粮食都被雨水泡发霉了,价格便宜也没人要。今年,玉米在地里收割完就直接被粮商拉走了。”老杨觉得,玉米卖得好跟今年农场统一选种的品种有关。今年采用高产抗逆品种德美亚3号,采用大垄双行合理密植的农艺方法,加上农场技术员全程技术指导,老杨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都超过往年。

玉米收获之后,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加挂深松整地机开始对杨德清家的土地进行深翻作业。管理区机务厂厂长王淑明向记者介绍,松、翻、耙、旋、起、压相结合的深松整地,可深入地面以下35至40公分,能有效打破土壤犁底层,增加有机质含量,蓄水保墒,粮食增产效果明显。“我们把这叫做黑色越冬。”

拥有160万亩耕地的友谊农场,眼下已全处于黑色越冬状态。“要说今年丰收的原因,农垦大面积推广的秋季深松整地可是立了功。”农场副场长张秀国指着脚下泛着油光的黑土地解释说,“往年秋收完了就没事了,现在玉米收完后马上用大农机再翻一遍地,起好垄,来年开春直接播种就行。”

建三江管理局是黑龙江农垦东部土地面积和产量最大的“水稻局”。在该管理局七星农场的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科技的魅力展露无遗。农机调度室的大屏上,显示着所有农机的实时状态,可以随时管控。远处,一台收获机正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引导下按规定路线行驶。在实时监测画面上,被监控地点反馈回的数据清晰可见。据介绍,七星农场的水稻机械化智能管理系统,对温光水气热等条件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设定,可因时因苗进行除草、追肥等操作。今年,七星农场113万亩水田创造了生产水稻17亿斤的奇迹。

“以前没有叶龄诊断技术时,我固定在7月15号施穗肥,但是每年气候不一样,有时候就会有贪青早熟的情况。现在根据叶龄管理,水稻长到9个半叶时施肥,效果特别好。”七星农场的种粮大户张景会说。这名种着650亩地的水稻科技示范户,说起“旱育壮秧”、“叶龄诊断”等名词来,头头是道。

“黑龙江水稻的积温不足是难题,抢农时非常重要。如今,技术进步使水稻生产全过程由‘6个10天’变为‘5个10天’。5月15日开始插秧,25日插完,就是高产期;若向前推5天,就是平产期;向后推10天,就是减产期。统一供苗后,亩产由500公斤增加到600公斤。”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局副局长张力军说,垦区今年重点推广应用集中智能化浸种催芽、大棚高台旱育、高速机械插秧、钵形毯式育苗机插、机插侧深施肥、GPS卫星定位自动导航、匀速精量播种等农业生产新技术。

先进的科技手段,加上天气帮忙,带来了粮食大丰收。黑龙江垦区各作物生长期雨水充足,光热匹配,生育进程正常,水稻、玉米、大豆作物单产水平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情调度显示,友谊农场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片平均亩产达985.55公斤,七星农场水稻高产创建亩产达766.89公斤,新华农场大豆高产创建亩产达253.08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