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规划不落实的原因何在?
科研规划不落实的原因何在?
最近修改《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玉米分册)书稿时注意到,2009年11月,国家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全面规划。其中涉及玉米研发的政策有:
“加快玉米工程实验室和土肥资源高效利用、作物高效用水工程实验室建设,改善科研试验条件,配置、更新仪器设备,提升科研手段和水平。”
“在粮食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工程中强调:建设玉米种质创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平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突破种质资源基因挖掘、品种改良和育种技术瓶颈,构建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国家已经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这时候另外再搞一套,提出些空洞的口号,属于重复上项目,很难得到广泛认同,于是很难落实。
我读了以后感到,科研部分显得很空洞,基本上没有落实,或者很难落实。相比之下,生产部门提出的项目多数能够得到落实。这不能怪政府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是提出这些建议的科技人员没有实事求是地分析产业需求,没有思考自己提出的科技需求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过科技需求能够实施的可能性,只是空洞地一厢情愿地提出科技要求,虽然写入规划,但只是几句话而已,算是给点精神上的安慰,但提出的建议怎么落实,却没有很好地规划,到了落实的时候就没了下文,不但科研机构提不出可行的建议,政府机构也束手无策。这些空洞的口号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个大盘子里基本上没有落实的可能性。科技人员做项目的思维方式已经山穷水尽,没了招数。脱离实际就是这个后果。
以往政出多门,科研管理混乱,许多部门都出手上项目,或者伸手要项目。国务院11号文件以后将大规模清理这些重复项目,或者被取消或者被调整。竞争性项目大为减少,针对性长期支持项目将增加。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经涵盖了很广泛的研发领域,而且不需要国家再拿出额外的经费就能够深入地开展这些基础性工作、公益性和前瞻性研究。如果仍然站在集团利益角度考虑如何做项目,不容易被政府部门认可,因为没有必要拿钱重复上新的项目。
体系今后怎么办?
体系处于有利地位,这首先是因为8年前启动的时候体系的定位准确,在思想和行为混乱的科技界准确地抓住了改革与创新的大方向,于是就抓住了先机。今后,产业体系要防止边缘化,牢牢地占据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就必须坚持公益性方向,但要不断地调整方向和技术路线,适应变化的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断地向前推进,不能为了巩固眼前利益和尚不稳固的地位而鼠目寸光。
我们目前只是从机制上寻求新的出路,体制的优势不在我们方面!
我们必须牢记体系是公益性质的研发机构,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包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也包括新产品。产品研发不是全部,但肯定要出现新技术、新产品这类应用成果,其中包括玉米的商业成果。但主要是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玉米产业体系的育种研究要保持头脑冷静,要坚持“公益性、前育种研发和科企合作”这三位一体的方向。现在,玉米产业体系的育种研究室还不能算是方向很坚定,实际上还是很迁就过去的惯性思维,公益性地位和前育种研究方向还很微弱,远没有达到一个理智社会所需要的公益性科研方向。
从国家方面来说,对体系的机制创新基本认可,但还是很初步,很迁就(对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两个方面都迁就),这从11号文件可以看出,既改革,向前推进,又有所迁就。这是实事求是,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要头脑冷静地认识和规划眼前与未来。
现在,中央狠抓反腐败,虽然已经涉及到科研系统,但只是一个开头,目前还不可能在科技界大张旗鼓和很深入地搞。可是,几年以后,大形势稳定了,必然要在科技界深入反腐败。这对科技界的影响到底意味着什么,要仔细思考。
体系要头脑冷静,坚持正确的方向。不但坚持正确的产业方向和各项规章制度,还要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这样才能防止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