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统筹现代农业纪实
发表日期:2014-11-19 01:44AM 阅览次数:
图为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葡萄园。(资料图片)
和煦的阳光洒满千亩特色水产园,成千上万只大大小小甲鱼爬上池边沙滩,悠闲地晒着太阳;香气怡人的“七彩香村”,满眼苍翠,葡萄架下、花生地里、池塘旁边……游客边赏景边采摘、垂钓,好不自在!
这是重庆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经典画面。在这里,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大闸蟹养殖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基地、有西部地区最先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耕种收机械化、育苗组培化、销售电商化……大量现代科技和生产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现代农业布局与发展生机盎然、风光无限。
好风凭借力。放眼重庆全域,在中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整体思路下,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引擎驱动,各区县按照功能区域定位,寻找差异化发展契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夯实“四化”深度融合和城乡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基。
金秋时节,本报“走转改”采访组深入重庆,见证了重庆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下自觉强化保供、增收、添绿、示范和提升生活品质等功能所取得的可喜成效,感受了扛鼎城乡共荣的现代农业力量。
全域统筹,农业基础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
——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责任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农业始终就像“陀螺”的尖,无“尖”不立、无“尖”不转
重庆的农业条件并不好,“巴掌田”、“鸡窝地”遍布,发展现代农业底子薄、基础弱,但面对先天不足,不甘后人的重庆农业,坚持创新求变、重点突破,砥砺奋进,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适应国家确定的区域发展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如何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稳中有进、品质稳中有升;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更好地保供增收,更好地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成为重庆决策者们思考和努力的目标。
经过深入和广泛调研,2013年9月,重庆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研究提出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城市“放大”,打破城与城、城与乡的分割,强化区域功能定位,把全市8.2万平方公里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一体化布局推动重庆整体协调发展,更好地实践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创新统筹城乡的途径。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在重庆市原有“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完善、深化和升级,进一步明确区县功能,即能干什么、特别是不能干什么,确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使五大功能区域分工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布局、载体和平台,是五位一体的改革互动、协同配合,是全市一盘棋、四化同步、城乡统筹联动的一个系统战略,符合市情实际,符合发展规律,体现地域特色和亮点。实施这一战略,有利于推动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实现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指出:重庆欠发达阶段、欠发达地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做好“三农”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在统筹“四化”中加强“三农”工作,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直击重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反差较大的现实要害,借力经济手段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进而推进全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市各级党政和农业部门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意味着重庆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其作用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其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其责任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也意味着重庆必须用有限的耕地生产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养活更多的城镇人口、承载更高的城市生态需求、供应日益增加的二三产业发展之需;更意味着城镇化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带来的新机遇,必然要求用更少的劳动力经营人均相对更多的土地,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依靠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先进技术,保证农副产品均衡有效供应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张鸣说,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新阶段,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定要更加牢固。无论城市怎么发展,农业始终就像“陀螺”的尖,无“尖”不立、无“尖”不转。
根据五大功能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资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重庆市农委出台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在稳定粮油、蔬菜、生猪等产业基础上,分类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重点提升农业服务城市的空间和功能,传承农耕文明;在城市发展新区,打造“米袋子”、“菜篮子”保供基地,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在生态涵养和保护发展区,实施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努力实现农民安稳致富。
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从定方向、指路径、明重点、调结构四个方面为重庆农业定向导航。定位功能化、分工科学化、发展差异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利用、建设生态中科学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五大功能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时不我待,必须快马扬鞭。
号角吹响,认识统一,全力推进。重庆从上到下各级政府纷纷调整政绩考核指挥棒,出台差异化的财政、土地、环保、人口等政策,引导和激励各级干部甩开膀子放手干。各区县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坚持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手抓,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追求,重庆现代农业正在迎来又一波发展高潮。
产出更多更优农产品,保障“吃得上、吃得好”
——苦练内功增能力,深挖潜力保供给。重庆苦心经营“米袋子”、“菜篮子”,让优质农产品产得多、卖得好、均衡供应,用毫不动摇的决心展示了一个特大型城市的农业自我担当
对于一个拥有33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而言,如何保障粮油、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始终是摆在重庆市委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针对人多地少地块小、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等基本农情,重庆苦练内功,市财政从2013年起利用3年时间,每年投入专项资金集中整治和清淤扩容7.4万口山坪塘,稳步改善农业水利设施。同时,稳面提质促单产,大力提高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水稻机插秧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渝东北、渝东南“两翼”的山区县,小型农机遍布田野;在粮食主产区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米袋子”实现了基本自给。
重庆大力建设蔬菜基地、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产销监测服务平台,促进蔬菜产业由大变强,“菜篮子”越来越充盈,除保障自身需求外,每年还大量外销。
在享有“西部绿色菜都”美誉的潼南县,记者走进太安镇重庆科光蔬菜种苗公司。占地180亩的育苗场全部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育苗,每年提供优质种苗1.3亿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重庆农龙生态公司,采用机械化耕作、地膜和滴喷灌等现代农业技术,四季生产,长年供给。
潼南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于贵生介绍说,潼南目前有12个万亩级蔬菜基地,30万亩标准化基地,带动全县20万余农民发展蔬菜,年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200万吨,两项均居西部第一,占据重庆主城市场1/4份额,还远销20多个省市,年产值30亿元。
潼南蔬菜不仅量多质优,菜文化也做得精彩。他们每年举办菜花节和蔬菜博览会,建起了一座集科普教育、产品展示、知识游戏、科技体验于一体的蔬菜博物馆,让市民在参观和体验中,感受蔬菜文化的独特魅力。
能生产还要会销售。重庆大胆创新营销方式,利用信息及时公开透明的电商平台,让农产品卖得出、价格好。
重庆是生猪饲养和调出大市,生猪价格波动大。对此,重庆探索建立了全国首个生猪活体现货挂牌交易网络平台,买卖双方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成百上千头生猪交易瞬间完成,省时节本。目前,重庆的荣昌、潼南、合川等区县和四川的内江、泸州等10多个区县、200余个规模养殖户,以及温氏、新希望、陶然居、雨润等知名企业,都已入驻平台“蹲点”销售和采购,做起了网上生意。
“这个平台不仅扩大了客源,买家还可以货比三家,养殖户也可以不断比价,寻找理想买主。”运营商张彬说,我们这个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利用即时信息,借市场之力调控生猪生产,引导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发达的冷链物流是保障农副产品均衡供应、稳定市场物价的重要环节。重庆下大力气,连续建设了江北等6个农产品大型标准化冷藏式仓储设施,以及双福国际农贸城、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产地加工、配送、终端直销体系,丰富和满足市民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在九龙坡区重庆明品福冷链物流公司,记者亲眼目睹了3座单体容量为5万吨的冷链仓库前,运输车装货、卸货,一派繁忙景象。公司总经理陈建德说,两期项目建成后,冷库总库容将达到50万吨,年交易额300亿元,将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冷链物流交易中心。
在重庆从事肉类食品生意多年的林周,今年上半年从大渡口区搬到这里,一口气租下3500平方米冷库。他告诉记者,现在租金只要50元/月/平方米,比过去少100元。鸡肉批发价原来16元/公斤,现在要便宜1块来钱,每天的销量明显增加。
优质农产品产得多、卖得好,冷链物流发展提速,保证了均衡供应。通过这些有力举措,重庆毫不动摇地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展示了一个特大型城市农业部门有胆有识的民生担当。
农业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农民增收平台越搭越宽
——重庆现代农业坚持以农民为本,牢牢把握增收这条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特色农业产业要效益,变“大袋”卖资源“小袋”挣钱为“小袋”卖商品“大袋”赚钱,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起人工饲养的甲鱼,有人总担心不安全,想吃而不敢下箸。而在重庆南川区木凉乡,人工养殖的甲鱼却是抢手货,市场供不应求。
“我这180亩甲鱼,纯自然生态养殖,饲料中不添加任何激素。”重庆耀康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康志说,甲鱼公母分开养,5年就能长3斤。母甲鱼1年能产60枚种蛋。
上乘的甲鱼品质倍受市民青睐。按一斤110元价格计算,亩效益2万元以上。“我们经过8年驯化养殖的一种海虾,连痛风病人都可以吃。市民每次只能买2斤,多了没有。”邱康志自豪地说。
由于离主城区近,木凉乡瞄准重庆市民爱吃鲜活水产品的习惯,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水产养殖,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养殖甲鱼、泥鳅等20多种特色水产品。该乡全方位拓展养殖产业链,发展吃、住、钓一条龙的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劳动力100多人,农民仅务工收入一年就超过万元。
“在五大功能区域这个平台上,政府要做的就是以农民为本,统筹和加大资金投入,盘活农村资源,让农民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增收。”南川区区长曹清尧说,过去,农民只会卖资源、挣得可怜,可以说是“大袋”包装卖资源,“小袋”把钱拿回来;现在,农民学会了卖商品,就能做到“小袋”包装卖商品,“大袋”把钱拿回来。
在南川区大观镇铁桥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早田专业合作社按照欧盟标准,用高科技种植有机猕猴桃,对外出口。“过去猕猴桃论斤卖,现在论个卖,1个赚得比1斤还要多。”合作社负责人说。
面向市场调结构,依靠品质要效益。各区县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强烈意识到,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各展所能,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才能满足城市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产业链各个环节带动农民增收。
酉阳传统农业无主导产业、无大规模生产基地、无大型农业企业。按照功能区域生态功能定位,酉阳靠山吃山,引进农业企业大力发展中药材,2013年全县种植中药材25万亩。通过“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一般农户”模式,直接带动2.8万农户发展中药材生产,户均增收8000元。“三无产业”变成了“三有产业”,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和生态容量实现了同步增长。
打差异牌,走特色路,更要细分市场,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拓展传统农业产业升值空间。
重庆朴真农业科技公司投入2000万元在潼南县太安镇发展700亩有机蔬菜,面向中高端消费市场。董事长郑凌云说,尽管有机蔬菜比一般市场价格贵四五倍,但市场潜力巨大,他们正在努力将“朴真”打造成重庆有机农业的响亮品牌。
好产品还要有好包装、会吆喝。在云阳县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品牌产品琳琅满目,包装精美,有200多种。其中,仅重庆亿口鲜公司加工的牛肉食品就多达几十种,年销售17亿元。农产品深加工、精包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折射出重庆农业从外延性扩展向内涵挖潜的巨大转变。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永川区因地制宜发展23个现代农业特色镇,一批特色农业示范园正在崛起。圣水湖农业示范园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正百农业公司每年自主研发菌种1000万袋,为重庆地区接种1.3亿袋,日产各类鲜菇20吨,年产值达1.5亿元。副区长杨华说,目前全区食用菌产业已形成有序发展的良好格局。到2017年,永川将发展食用菌袋栽2亿袋、地栽5000亩,届时将带动1万户农民就业增收。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人增收地增绿
——增收是增绿的关键性措施,增绿是增收的直接保障。没有增收,增绿保不住;没有增绿,增收难持续。GDP不仅要有含金量,更要有含绿量,不仅要让自己受益,还要让长江中下游地区受益
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对于重庆生态建设而言,可谓机遇难得、任务繁重。不仅因为重庆地处长江中上游,有责任有义务为下游、为全国守住一江清水,而且还要满足自身城市扩展而不断增加的生态需求,支撑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进程。
尤其是渝东北、渝东南两个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条件脆弱,产业基础落后,面临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加快发展的巨大考验。按照“生态涵养发展和生态保护发展”的功能定位,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把生态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济发展一切以是否有利于生态保护为衡量标准,坚持发展与增绿并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利用和建设生态中科学发展。
9月的云阳县人和街道长河村,绿色是主色调,山坡上郁郁葱葱。连片种植的2100亩晚熟柑橘已开始挂果。每亩能产3000斤的晚熟柑橘实现了错峰均衡上市,从春节前一直卖到第二年5月,市场价格比一般早中熟品种每斤高出2元左右。
长河村把晚熟柑橘种植与养牛相结合,发展“牛—沼—果”循环农业,每个养牛场数量不超过500头,以便于粪便全部无害化处理,循环利用,减少了养殖面源污染,节约了成本。柑橘园通过安装杀虫灯、粘虫板驱虫防病,大大减少了打农药次数,体现出负责的生态环保理念。
增收是增绿的关键性措施,增绿是增收的直接保障。没有增收,增绿保不住。没有增绿,增收难持续。
云阳既是生态移民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任务艰巨。“增收与增绿同等重要,一个都不能丢。”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说,我们把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生态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增绿中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对于柑橘、牛羊、蔬菜等传统主导产业,云阳以增量提质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让农民增收有产业、致富有门路。
酉阳保护生态的做法跟云阳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县是重庆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贫困程度较深。“不发展或发展步子慢肯定不行,但不顾生态保护片面发展更不行。GDP不仅要有含金量,更要有含绿量。”县委副书记石强的话道出了酉阳农业发展的更高追求。
酉阳在发展草食牲畜业方面,根据草地饲养承载量,实行圈养与散养相结合,既提高牛羊品质又不破坏生态植被,既增加绿色又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在板溪镇扎营村,由重庆润兴牧业公司投资的酉州乌羊良种繁育基地即将建成。酉州乌羊因可视粘膜为乌色而得名,是稀有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公司总经理袁文斌说,项目建成后,带动1500个家庭农场,年生产商品羊20万只,年可创利润1.25亿元。
“在生态系统容量范围内,促进农民增收就是最大的生态保护。”这样的共识已转变为地方政府部门的一种自觉行动:把农民从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山上搬下来,增加生态容量,开发多种生态产品,让农民不进城也能致富。
酉阳县黑水镇大泉村是一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村,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吸引许多市民前来消暑度夏。“以前,村民住在高山上、山沟里,条件恶劣,靠天吃饭。现在,村民住进了敞亮的楼房,开起了农家乐,户均收入六七万,日子过得跟城里人一样。”村党支部书记邢卫东说。
大泉村的巨变,注脚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惠泽深远。现在市级财政按每人8000元标准落实搬迁补助,规划3年内搬迁50万人。
“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游客进山、产品出山”。重庆将扶贫搬迁与后续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实施精准扶贫,因户施策,使每个搬迁户都有一份“菜园地”、一个增收项目。生态移民搬迁村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高山蔬菜、茶叶、油茶等特色效益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把生态资源潜力变成产业发展能力,既致了富,又绿了山,还护住了土。
聚合现代生产要素,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工商资本、农业科技、金融保险和农业企业家等要素的聚集,使单位土地生产效率和效益倍增,成为农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引领者,推动农业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大步提升
永川区何埂镇转角店村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大闸蟹养殖基地。重庆鹏风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张夕鹏就是这里的“螃蟹司令”。
2007年以前,重庆没有人养殖螃蟹。2012年,在一个精通螃蟹养殖技术的朋友帮助下,张夕鹏投入1000万元发展螃蟹养殖,当年获得成功。
“螃蟹在二三月份投种,到10月上市要脱17次壳。食物60%是水草,其余靠喂小鱼和黄豆等饲料。”张夕鹏说。如今他累计投入1亿多元,养殖面积扩大到3500亩,年可产蟹360万只,产值近2亿元,利润1个多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房地产商变身为农业企业家,在各区县中为数不少。由于建筑市场低迷、现代农业前景无限,不少从农村走出去的房地产商,基因里有一份对农业农村的热爱,愿意把资本投向农业、回报家乡。
农业企业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经营能力、资金实力等与现代组织方式相结合,有力推动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把农业的组织化、标准化水平带入到一个新的高度,现代农业活力尽显。
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双骑龙村的李宇和蒋素琼就是其中的代表。2011年怀揣田园梦想的她们,离开工厂,投入800万元,流转土地200多亩,建起了集采摘、观光、垂钓于一体的葡萄庄园。园区采用先进的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果实套袋、大棚避雨栽培等先进技术,年产优质葡萄16万斤,单位土地效益成倍增加。
从深层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投合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市场经济是资本的舞台,发展现代农业更需要资本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没有工商资本的注入,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水平将远远滞后于产业要求。
农业进步,科技先行。重科技、学科技、用科技是重庆现代农业品质跃升的关键。重庆发挥市农科院、畜科院、农业高等院校技术研发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如今在重庆,如果想种植猕猴桃、生姜和蓝莓,只需采用组培种苗,便可轻松实现,不但成活率高,而且品质有保证。这与传统的自留种、嫁接栽培的方式良莠相去甚远。做到这一切的永川区重庆天沛农业科技公司,依托重庆文理学院的技术支撑,坚持不懈开展猕猴桃、蓝莓、花卉等特色作物组培种苗的繁育、推广和应用,目前组培种苗已实现产业化经营,2013年生产各类组培种苗2000余万株,产值4000万元,有力促进了重庆特色效益农业提速发展。
农村金融保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要素,现代农业发展越快、水平越高,对金融保险的需求就越旺盛。重庆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扶持政策,有力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抗风险能力。
“每亩投保只拿4.5元,450亩水稻受灾,得到9万元赔偿,以前做梦都想不到是农业政策性保险减少了我的损失。”10月9日,梁平县聚奎镇种粮大户蒋祖兰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理赔款后,高兴不已。聚奎镇镇长孙泽高介绍说,水稻保费每亩18元,农户只交4.5元,其余由政府补贴,每亩最高可获赔300元。
像水稻保险这样的农业险种,重庆已开办28个,参保农户90余万户(次)、参保额93.49亿元,已决赔款8240万元。此外,全市55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涉农担保发生额达到43.56亿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568.75亿元。金融保险服务“三农”方式的创新,有力维护了农民利益,极大增强了现代农业的自我造血功能。
农业多功能性满足市民精神需求,实现多重效益叠加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代农业以其特有的多功能性,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精神家园保留一片珍贵的绿色,密切了城乡之间的情感交融,坚定着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强大信心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向往自然、崇尚生态,现代农业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去处。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现代农业扮演的角色愈加纷繁多样,成为城市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走进渝北区木耳镇“七彩香村”,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扑鼻而来,让人顿感轻松、惬意。香花园、香草园、香果园、香树园、香蔬园、香料园和香药园,“七彩香村”处处皆景、满园飘香、四季可游。市民可以在体验农事采摘、了解农耕文化中,尽情地欣赏都市田园山水美景,愉悦身心。
渝北区农委主任陈朝晖介绍说,“七彩香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香”为题,发展“香”产业,弘扬“香”文化,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2017年园区项目全部完成后,年可接待游客90万人次,年收入2亿元。
“七彩香村”园区规划面积77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自金刚村,租金每年每亩1000斤稻谷,1个园可以吸纳100多个劳动力就业。目前,香树园、香蔬园雏形初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显现。到今年3月,土地流转为村民带来400万元收入,香树园、香蔬园仅休闲垂钓、草莓采摘等就接待游客1.4万人次,收入40万元。
而在渝北区兴隆镇徐堡村的常青藤四季田园,市民不仅可以体验品种丰富的瓜果采摘,还可以参观葡萄酒酿制车间,品尝独有的鲜食葡萄酒,感受浓郁的葡萄酒文化。这种美妙的体验,对于许多城市人来说,难以想象。
身处城市“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市民,渴望一片绿洲,心灵深处梦想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现代农业那赏心悦目的田园、农庄、果园……浑身散发着无穷的魔力,吸引人们回归自然,放飞心灵,提升生活品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种对农业多功能的强烈需求,激发出休闲农业旅游的巨大潜力。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来巴南区云篆山荷韵园的游客爆满,如果不提前预订,十有八九没有吃饭的地儿。公司总经理陈勇空军退役后,从房地产开发中积累第一桶金。2009年他从房地产转向农业,建设生态休闲农庄。“农庄以农为本,充分发挥当地的乡土味、文化味、人情味,多层次展现民俗文化的多元性,让市民在这里尽情释放心底里的乡土情结。”陈勇说。
记者看到,农庄内建有太空荷花观赏园、四季优质水果开心采摘园、新奇太空瓜果蔬菜园等1000多亩,配套建设休闲、观光、特色餐饮等相关设施,开发桑葚酒、果桑干、荷叶茶等多种绿色有机农产品。中午时分,来此就餐的市民游客排成长龙,吃完带着采摘的农产品满意而归。
“巴南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休闲生态旅游农业‘近水楼台先得月’,符合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要求。”巴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夏杨松说,目前全区已建成重庆花木世界、鱼洞云篆山等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基地,每年还举办各类农业节庆活动,在满足主城区市民看农业景、吃农家饭、采农家菜需求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农业效益,一举数得。
农业多功能性的日益显现,既是现代农业一二三产功能价值融合的必然,也是“四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重庆依托农业特色产业,主动挖掘农业内涵的生态、教育、文化等诸多功能,既丰富了市民的绿色精神家园,又实现了农业经济、文化、服务和生态等效益的叠加。
如今的重庆,农业休闲旅游成了一种健康、时尚和高品质生活的象征,市民向往,农民喜爱。现代农业以其独有的多功能性,密切着城乡之间的情感交融,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传统的生产生活理念发生新的变化,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变得更强、劲头变得更足。
“蒹葭萋萋,白露未??”。重庆积极探索在丘陵山区建设现代农业的路子,步伐铿锵有力,成绩可圈可点,充分展现了重庆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展示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责任、智慧和可贵品质。我们坚信,有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重庆现代农业一定会不辱使命,创造出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