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孔丰:中国将成为农产品进口国
在参加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粮食安全峰会”。丰益国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益海嘉里集团董事长郭孔丰对于构建中国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体系,提出如下观点。(以下为会议实录)
首先,我认为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业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的25年中,我有幸见证了中国现代油脂产业的发展。记得1989年我到大陆来考察的时候,城乡居民只能限量消费四级毛油,现在中国已经建成了供应充足、品类丰富、质量安全的食用油市场,中国的消费者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油脂安全战略是非常成功的。
相信再过2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人均收入会相当高。中国拥有13.5亿人口,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以及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市场。中国会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厂,以更高的标准生产出更安全的食品。记得17年前,当我们在中国建立第一家大豆压榨厂时,有人说2000吨/天的规模太大,因为当时国内大多数工厂都是每天几百吨的产能,但我们还是坚持建立了第一家上规模的压榨厂。因为我们觉得美国的人口不到中国1/4,同样的工厂在美国已失去竞争力不能生存,那么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工厂规模应该大得多。现在中国的压榨厂产能一般都已达到3000 - 4000吨/天,一些工厂的产能已经超过10,000吨/天,位居世界前列,我们相信中国的面粉、大米和其他食品加工业也会发展到同样水平。
可是与油脂加工产业相比,中国的粮食深加工发展才刚刚起步。在发达国家,加工农产品的增值达2-4倍,而在中国只有1.2倍。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中国需要更大、更高效、更现代化的综合加工厂。粮食加工业是粮食种植和消费之间的纽带,是粮食流通必然要经过的一个环节。政府应该鼓励加工业做强做大,因为他们有更高的生产和食品安全标准,会更高效,对国家更有益。此外大型综合集团更有能力搞产品创新、搞研发、搞综合利用和延伸产业链。
以大米加工为例,一个大型的大米综合加工厂可以将稻壳燃烧发电,米糠榨取稻米油,米糠粕提炼膳食纤维,稻壳灰提炼白炭黑、活性炭等30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这样可使每吨水稻的加工增值1000—2000元。如果中国每年生产的2亿吨水稻都能按照这种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加工,那么不仅可增值1000-2000亿元,还可每年节约2000多万吨煤,减少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并生产230多万吨的稻米油,这相当于1.1亿亩大豆的产量,这对于保证中国的粮油安全会有显著的作用。
我建议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粮食加工的龙头作用,粮食加工产业做好了,会带动粮食种植良性发展,并能保障终端市场的价格稳定、质量安全和数量充足。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大力扶持加工产业,完全用市场的手段来搞活粮食生产与流通,把政府从沉重的政策负担中解放出来,真正建立起一个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体系。
我认为中国不需要担心来自外国的竞争,我相信除了高科技行业,中国的所有行业最终将由本土公司控制,因为他们更了解当地情况,成本更低,更能适应市场变化,并能更有效地使用当地人。比如方便面、油脂压榨等一些消费品行业中最大的公司已经由本土人控制。即使中国在邓小平领导下的开放初期,本土的投资也远远大于外国投资,但是外国投资的最大好处是他们对当地人的示范效应。中国人民是工作非常勤劳、聪明和好学者。十年前,我们在技术和贸易方面yau yau领先对手。现在他们已经追上我们,实际上在某些方面,他们已领先我们。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华人投资者,我害怕本土对手远远多于西方对手。
二、中国要构建粮食安全体系还需改进完善一些贸易政策
目前中国的粮食流通领域还有一些政策不尽完善和合理,这不仅影响粮食行业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一)高价收储政策和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理念相悖 应当改变
目前的高价托市政策不仅抬高了粮食价格,也影响了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国家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政府不得不代替企业的角色,大规模进入粮食流通市场,把大量的原粮高价收到了国家储备库,庞大的库存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也影响市场正常流通,并且进一步影响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引发了很多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加工企业因为原料供应不畅而被迫停工停产。比如去年在东北新稻上市后,加工企业都按照惯例计划在6个月内收购全年的原料。可是由于国储入市高价收粮,新稻2个月就全部收完了,结果导致东北地区80%的米厂停工停产。其次,大量的原粮进入储备库,国家每年要支付数千亿的资金用于粮食收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工保管、利息费用等,财政不堪重负。与此同时新粮要在储备库中储存1-3年以上才会投入市场,这样不但消费者吃不到新鲜的大米,而且由此引发的陈化粮问题,给产品品质带来巨大隐患。政府高价托市也造成国内粮价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促使周边国家廉价农产品大量进口和走私到中国,这显然不符合政策的初衷。
对于棉花和大豆这样的农产品,政府已经将托市变为直补,我希望政府能够对更多的农产品施行这样的政策,这才能使粮食流通符合市场规律.
(二)建议政府应该允许粮食开展进料加工业务,并取消对外资的限制。
中国的小麦加工产能已经过剩,一些工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产品完全可以供应周边国家和地区。但是目前小麦进口和面粉出口都在实行配额管理,我认为中国不应该对出口产品的原料实行配额管理,这样会限制中国加工业的发展,希望中国政府能够考虑放开小麦的进料加工,鼓励国内面粉加工业良性发展。
我告诉很多朋友,中国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因为中国人擅长做生意,又喜欢做生意。因此每一个商机,都会有许多人追逐它。在中国,激烈的竞争将创造出世界一流的行业和商人。一个非常大的跨国公司的老总曾经告诉我,在世界上每一个市场,他们的产品要么是第一,要么是第二,但是在中国就做不到,因为中国企业更有竞争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别无选择只好收购竞争对手。因此,中国不应惧怕外国投资。他们应该鼓励外国投资并向外国人学习,然后变得比他们更好。压榨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米和面粉加工没有多大改善,因为利润太低,不足以吸引许多外国投资。政府继续把大米和面粉加工列入外资限制目录。这种恐惧是不必要的,因为中国在小麦和大米方面几乎是自给自足的,并且价格由政府控制,外国投资只会改善该行业。如果政府害怕外资控制这两个行业,可以限制外资不超过一定占比。
三、中国要构筑粮食安全体系,还需要充分利用海外资源
中国要构筑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战略,还要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市场,推动南美、非洲、东南亚、中亚及俄罗斯远东等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国用18亿亩耕地生产了5亿多吨粮食,而这些地区尚未开发的可耕地有上百亿亩,如果能够把中国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跟这些国家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将会对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在非洲以及东南亚,如缅甸等国还有很大潜力,他们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为了促进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最好是政府与私营部门和当地公司合作,以提供援助,并在水利设施、优质种子生产、化肥和农药、加工厂和农民教育方面投资。世界上的粮食供应量越大,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越有利。
其次,我们的进口渠道不可以只依赖海运,我们应该开拓新的供应路线,那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丝绸之路”,通过新疆阿拉山口和内蒙古满洲里的铁路可以把中亚、东欧、俄罗斯远东的谷物、油籽运到国内。
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尚有大量的土地用于生产小麦和油籽,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出口市场,其生产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这些国家最好的农产品出口地是中国,它可以通过铁路运往满洲里和阿拉山口,替代中国需要通过海运进口所有的农产品。为了促进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国可以与当地合作伙伴组建合资企业,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应该优先考虑从这些国家进口一部分产品,让那里的农民确信中国将成为他们产品的大市场,同时消除他们的种植顾虑和出口障碍,如粮食配额和一些油籽的植物检疫限制。据报道,哈萨克斯坦小麦生产成本低于140美元/吨,但是由于不同的铁路轨距,从哈萨克斯坦铁路转移到中国阿拉山口的成本大约是30美元/吨,因为那里没有中转散货的设施,使得成本高昂。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利用中亚的农业资源,中国政府应该鼓励散粮的中转和运输并设法解决由于轨距不同而产生的铁路对接问题。
另外,我还建议到海外发展养殖业。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以及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中国对满足肉类需求特别是那些高污染和高饲料转化率(如生猪养殖)方面仍坚持自给自足是不明智或不可持续的。从美国中部或巴西中部运输谷物和油籽数千公里到港口,船运约需要40天到中国,之后转移到内陆省份如河南,接着饲养生猪,然后把生猪运输到沿海城市消费,这样做没有任何经济意义。在巴西和美国生产一些中国需求的猪肉,然后船运到沿海城市,这样更便宜。为了鼓励更多的进口,中国应消除不必要的障碍,提高进口检验检疫效率,使它的进口更便捷、价格更便宜。中国应该致力于生产高技术产品,而不是将精力放在那些没有优势的产品加工上。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越来越稀缺,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因此我们热切期盼中国的粮食贸易和进口政策应该更符合实际,更加透明,让全世界的粮油商人都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热衷于做中国生意,这样才能真正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