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为海南中部农民增收“加码”
今年受超强台风“威马逊”和“海鸥”双重影响,海南农业遭受重创,但中部各市县农民人均收入仍保持了较好的态势,2014年上半年人均现金收入为4240元,增长13.6%,较全省平均水平12.7%高出0.9个百分点,增幅水平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列。
第四季度是海南农业发展的黄金季节。为加快恢复灾后农业生产、确保大灾之年农民持续增收,日前,海南省政府继年初召开过一次现场会后,再次在定安县召开促进中部市县农民增收现场会。
从2009年海南实施“中部农民增收计划”至今,海南省财政厅已累计投入资金3.83亿元,协调贷款近20亿元,扶持资金也从最初的每年0.38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5亿元。海南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认为,中部市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离不开近年来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立体种养。
狠抓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优化农业特色产业结构
近两年,海南中部市县支柱产业橡胶、槟榔价格持续低迷。因此,海南中部6市县在继续实施橡胶、槟榔等传统大宗产业单产提升计划的同时,农业部门狠抓特色优势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花卉、养鸡、养蜂、灵芝、南药、生姜、竹笋等林下经济产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突破口。
去年以来,中部6市县新增13个热作标准化示范园,面积6203亩;新增21个优质瓜果菜基地,面积5262.6亩;新建17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38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个精品渔业基地。新增基地和示范园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定安县龙凤养鸡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在橡胶林下养鸡,目前合作社成员发展到107户,带动周边农户115户,年出栏鸡达80万只,创收1300多万元。
海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朱清敏认为,中部6市县橡胶、槟榔等经济林面积有100多万亩,大量林下资源被荒废,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特色立体种养,现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定安富硒鸡为例,每只除去成本农民能挣到10多块钱。
狠抓农业组织化建设,规范合作社制度
去年以来,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支持500家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政策,安排资金2750万元,引导中部市县培育新型主体,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社。
2013年海南中部市县新增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新增2家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4家省级合作社,这些企业和合作社将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有效联结了农户,统一了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了农民收入。
定安县新竹镇南华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天然水资源,采取猪、鹅、鸭、鱼立体化养殖模式,统一采购、发苗、防疫、标准、回收,带动周边农户108户,合作社年纯收入700多万元,农民户均7万元。在利润分成方面,农民拿大头,按不同入股方式,农户最低拿五成,最高八成。
狠抓品牌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效益
为加快品牌农业发展,近年来,海南省财政每年都拿出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今年上半年,海南省厅制定了“文昌鸡”等9个具有海南特色的名牌农产品标准,并与海南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2014年度品牌农业发展资金申报指南的通知》,引导市县积极申报项目。据统计,单去年中部市县便创建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达12个。
近两年,定安农民实实在在尝到了品牌农业带来的实惠,先后培育出定安富硒米、定安黑猪、四季鹅、定安粽子等一系列农业品牌,其中富硒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定安黑猪地理标志已通过国家工商局审批。仅今年端午节期间,定安粽子就卖了700多万个,销售额达9100多万元。
海南省副省长陈志荣认为,促进海南中部各市县农民增收,必须立足实际一抓到底。要统筹谋划,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带动;要产业联动,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加、销一条龙链条发展;要培育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