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卫国:以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

以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梁卫国

改革创新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灵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示范区创建必须把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主攻目标,把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1.坚持以农村土地确权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坚持以产业联合体为重点,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坚持以财政资金为撬动,着力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4.坚持以技术集成应用为目标,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委、省政府历来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截至目前,全省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分别达74个、6个。2013年,示范区粮食单产、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省16.7%、27.5%。同时,示范区建设带动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单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11年增长4.6%、4.5%和30%。示范区锐意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方式,取得丰硕成果,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输入新鲜经验和强劲动力。

示范区是农村改革创新的产物,改革创新是示范区建设的灵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示范区创建必须把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主攻目标,把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着重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四个创新”上求突破,为全省深化农村改革趟路子、作示范。具体要着力抓好四个方面:

一、坚持以农村土地确权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示范区要瞄准“三权”分离的现实趋势,推进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土地流转、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改革,在促进农村产权要素有效配置,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上作表率。

“改到深处是产权”,“放活之要在产权”,放活农村经济的重点也在产权。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呈现“三权”分离的趋势,如何更好地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保障农户的承包权,用活放活经营权,需要示范区先行先试、做好表率。应以农村土地确权为突破口,推进交易平台建设、土地流转、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改革等各项工作。通过市场交易平台使农村各种产权要素实现高效流转,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各类要素长入农村生产力。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安徽是全国三个整省推进试点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2016年基本完成全省确权任务,比国家总体要求提前1年。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政策宣传要更深入,工作安排要更细致,矛盾化解要更及时,基础资料要更规范,特别是示范区要率先完成确权任务。二是逐步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将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便民高效、统一规范”的要求,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市场体系、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三是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不改变土地用途,有效进行风险防范,在此基础上搭建平台,公开透明,规范流转。四是全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改革。按照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的总体要求,加快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和运行机制,对村以下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由受益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建设的试点,切实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

二、坚持以产业联合体为重点,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区要瞄准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的现实,探索建立与规模化生产相适应、市场经济相契合、农民群众能接受的农业经营组织化体系,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作表率。

构建农业经营体系,首要任务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核心是提高其组织化程度,要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经营组织化体系。当前,示范区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形成以点带面、产业联结、集群发展的整体格局,亟待构建产业联合体来有效克服这些短板。国家有关部门来安徽调研时,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负责人的话生动地解读了产业联合体:“为什么联合?利益;靠什么联合?产业;怎样实现联合?要素输送”。要坚持多元化发展,鼓励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加速融合、协同发展,大力构建产业联合体,实现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一是以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为引领,支持区域性产业联合体健康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在县域同行业范围内构建产业联合体。二是以培育示范合作社为引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健康发展。优先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社,并积极推动合作社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构建合作社联合社,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型的包括提供农机、土地合作、资金互助等服务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三是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引领,支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符合条件的专业大户率先转化成家庭农场,发挥其在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三、坚持以财政资金为撬动,着力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示范区要瞄准农业投入“肠梗阻”关节点,探索整合涉农资金、开发农村信用资源、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等环节,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作表率。

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中,财政和金融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农村金融离不开财政支持,但财政补贴资金总量有限,补贴政策也会效应递减,必须创新财政支农方式,运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就是“渠道不变、各记其功”,“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县级整合资金主要用于两大块:一块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有关部门的小农水、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土壤有机质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集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块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整合政策资金扶持联合体内部的骨干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社、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等。二是开发利用农村信用资源。总结推广金寨、凤台等地经验,扩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推动县域征信体系建设,使信用资源变为信贷资金,信贷资金与工商资本结合转为创业资本。三是创新资金投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资金投向侧重于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支持骨干龙头企业直接融资。

四、坚持以技术集成应用为目标,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瞄准现代农业生产需求,最新的科技成果首先在示范区应用,最适用的农业技术首先在示范区推广,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上作表率。

加快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节本增收的现实途径。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突出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广,努力构建科学高效、覆盖全程、综合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产学研协作的服务机制建设。加强农业主导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首席专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动机制,落实配套的生产基地和项目承担载体,切实把示范区建设成为最前沿的创新基地和最有活力的成果转化应用平台。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等活动,试点示范技术集成推广,重点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主攻水稻机插秧、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等环节的机械化。其中,农机农艺融合就是“农艺出题目、农机做文章”,做到协同推进。二是加强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在全覆盖、强保障上下功夫,突出打造产权交易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融资服务平台。三是加强经营性服务组织建设。着力培育多元主体,重点培育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全程化、全产业链、全生产要素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