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烘干率低公路晒谷现农业现代化短板
本报讯 11月9日,笔者经过芜太公路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路段时,看到这条双向6车道的公路北侧一股车道上,晾晒了约1公里长的稻子,1名男子和2名女子正忙着翻晒稻子。
“哪里还有地方晒啊,只能晒在公路上。”男子名叫虞云达,是社渚镇孔村孔东组农民。他说,去哪里晒稻子真愁死人,因为村子里根本没有晒稻子的场地。
从社渚镇上蒋村到十里沟自然村,这段长约3公里的村道上,一段接着一段晒满了稻子,十几位老年人正在忙碌。一位姓史的村民表示,以前生产队都有晒谷场,现在都盖了房子,稻子不晒不能进库,所以大家晒到公路上了。
事实上,公路晒粮是收获季节全省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到粮食收获季节,每条公路起码有半边都用来晒粮食了。”在淮安市流均镇承包土地种粮的建湖农民肖昭勤说,多年来,苦于没有粮食晾晒场地,粮食经纪人上门收购时,他明知道价格被压低了,也只能卖掉。
据了解,粮食烘干设备已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但是,一般的农户根本无力添置这种设备。溧阳市社渚镇种粮大户汤芳伢近年来陆续添置了11台烘干机,每台12万元,其中省市县三级补贴额达5万元,每台自己要出7万元。“我种的粮食多,有5000亩,这才购买烘干机的。”他说,种粮规模小的农民是买不起、也不会买的,一来购买成本高;二来烘干机要有专门的机房;三来烘干设备一年到头只在粮食收获季节使用,平时都是闲置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公路晒粮其实是一个苦涩的问题,因为如果粮食整晒问题解决不了,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对于公路晒粮现象,江苏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张国钧说,江苏省粮食收割的机械化程度已达92%,但烘干机械化仅有8.6%,绝大多数农民存在晒粮难问题。江苏省粮食局已经要求所有国有粮食收储单位提供粮食整晒场地,但毕竟收储机构的场地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要求。
他认为,让每个种粮户都拥有烘干设备是不现实的,而如今农村传统的晒谷场在渐渐萎缩,因此,重新因地制宜建设村级统一的晾晒场已十分必要。还可以动员学校、企业、机关将空闲场地临时让出来,供当地农民晾晒粮食。他建议,引导农民将稻谷晾晒在篾席或者薄膜上,避免晒在公路边上,以减少土石污染和摊晒、运输过程中跑冒滴漏产生的损失。
[责任qia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