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十一连增”给粮食安全吃了颗定心丸

国无粮不稳,人无粮不安。粮食问题关系着人民生命健康、国家和谐稳定。作为产粮大省,粮食产量无疑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风向标,黑龙江粮食产量能实现“十一连增”,无疑给粮食安全吃了颗定心丸。

黑龙江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实属不易。这其中,不仅要靠天时地利,更要靠科学技术。事实上,黑龙江在十年前就已经通过九大政策落实中央粮食政 策,在农民补贴,优良品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全面免征农业税,耕地保护政策、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推广农业适用先进技术,优质粮食产 业工程,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下大力度,不仅保证每年中央粮食政策落实到位,更在救灾减灾方面有所创新,同时也让农民生活水平取得了长足提升。

总结黑龙江能够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走以“机械化为核心发展现代大农业”之路可谓是明智之举。客观来看,黑龙江虽是农业大省,却远不是农 业强省,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粗放,生产力水平不高是黑龙江农业发展的桎梏。结合黑龙江拥有地广人少、耕地资源丰富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年相关部门和领导总 结出“以机械化为核心发展现代大农业之路”,走出一条“大规模、大机械、大水利、大科技,以及大园区、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化大农业之路,现在 看来,这不仅符合黑龙江粮食省情,更符合市场化的发展规律。

此外,黑龙江省粮食连续丰收,还应归因于注重品牌的“绿色发展”。大市场推出大品牌,大品牌带来大收益。如黑龙江的五常大米,投入5000万元 搭建了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在全市稻作区开展生产记录、产地证明填报、信息追溯查询,五常所有水稻资源实现信息覆盖,全程监管大米市场。进行规范化生产, 拥有自主“身份证”管理体系的五常大米,现在几乎成了优质大米的代名词。这种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产业化的方式,无疑更进一步夯实了粮食稳产高产基础。

总之,黑龙江粮食实现“十一连增”,既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也给国家粮食安全吃了颗定心丸,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在提高粮食产量、减灾救灾、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