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报道:棉花主产区的巧应对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郭习松 陈鹏 通讯员 高璐 新闻研修班学员 葛慧慧 周勇

天门:棉都实现机采梦

“筛子大,扁担长,处处种上棉花王”。作为当地旱田现金收益最高的大宗作物,天门的棉花产量一度占到全省的1/10,也为自己赢得“全国棉都”的美称。
今年初,面对临储政策取消,天门市适时作出了10字指导性意见:“调减、稳定、套种、改种、机械”,即提倡棉田套种西瓜、甜瓜,适当改种减层藕、菊花、茶叶等效益高的作物,并推动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全市植棉面积定格在40万亩左右。“目前来看,有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核心的努力方向,还是提高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民的比较效益。”天门市市长吴锦介绍,为实现这一梦想,该市农机局从牙缝里挤出资金,组织专班、专家,专心进行了4年探索。“头两年,主要是推广棉花机械直播、机械中耕和规模化机械植保;后两年,主要是推广农机植保统防统治技术,试验棉花机械采摘。”天门市农机局局长段喜廷介绍,最终全市探索出了由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技服务中心、农资产销企业牵头,整体承包,实施农机植保统防统治的有效模式。2013年,天门华丰等合作社投入52万元购置两架无人植保飞机投入使用,每架飞机每天可对400亩农田进行植保,是普通人力的100多倍。
棉花生产机械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和。2013年6月到10月,该市在黄潭、杨林等地开建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试验面积50亩,品种为从北方引进,全程实行机械耕整、播种、施肥、植保、抗旱排涝、采收。试验结果显示,理想条件下,采收效率为每小时6亩,采收率95%。“这是非常好的试验。湖北如能全面推广机械化种植及采收,棉花总产量和效益至少还有20%的提升空间。”中储棉信息中心总监冯梦晓测算。

潜江:高效模式助力转型

潜江同样是我省传统棉区。2007年,全市种植面积曾达到54.6万亩,今年经过政策引导后面积萎缩至30.3万亩,比去年减少18.29%。该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涂涛表示,棉花比较效益不高是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该市有意推行虾稻共育模式,每亩收益可达到4000-6000元,于是具备改水田条件的棉农纷纷进行旱改水。
在潜江市最大的棉花种植乡镇——龙湾镇,镇长从进军介绍,最高峰时,全镇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面对复杂多变的棉花形势,该镇几年前就开始了结构调整,并有意识地发展“三色”经济。
第一是紫色,即种植葡萄,目前面积达到5000亩,纯收入每亩高达1.2万元;第二是金色,即虾稻共育,目前发展有1.5万亩,每亩收入超过3000元;第三是绿色,即种植大棚蔬菜、瓜果,目前面积也超过了500亩,每亩收入达到1.6万元。“哪一‘色’经济比较效益都比种棉高,但是作为传统产棉区,我们还是希望国家能从保护棉农积极性出发,参照新疆模式,对棉农实现价格补贴。”涂涛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