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影响世界的种子
欧阳斌
2014年10月9日,73岁的彭仲夏先生带着《国魂》书稿来到长沙,希望我作序。思虑再三,我答应了。之所以思虑再三,是因为我对袁隆平老师有着太多的情感想表达,有着太多的文字想表达,但一时却不知从何说起。
巧合的是,10月10日傍晚,秋阳温煦,田野流金,我去炎陵参加甲午年炎帝陵祭祖大典。在房间里打开电视,正好看到《湖南新闻联播》播发袁隆平在溆浦横板桥乡红星村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900”的百亩试验田现场,经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到1026.7公斤。正如大家所了解的,我们的袁老师做过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一个梦就是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这一天,可说是袁老师大梦渐圆之日,因为亩产1000公斤目标的实现距离“禾下乘凉梦”又近了一步。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的确,民以食为天。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老百姓吃饱饭是天大的事,袁老师做的就是这件事。没有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饥饿的人,很难理解我们听到亩产千公斤消息时的喜悦之情;没有在田间地头经历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人,也很难知晓袁老师为这几个看来简单的数字所耗费的巨大心血。
袁老师的科研之路并非坦途,相恋三年的女友离别,专家学者的质疑,阶级斗争环境中的明枪暗箭和地震自然灾害的危险等等,都没有阻止他追梦的脚步。他在一次次挫折中奋力前行,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名满天下后,他不改本色,仍坚持经常下田研究,而且越是打雷、刮风、下雨等恶劣气候环境,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精心培育的品种能否经得起风吹雨打。从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和瘦削而又结实的身躯,你可以看到一位科学家对事业的执着,看到一个对土地无限热爱,把毕生心血洒在稻田中的、如土地一般朴实的辛勤耕者。
我一直不愿意称袁隆平为袁老,而是充满敬意地叫他袁老师。这是因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他都无愧为我们终生的老师。做人,他率性坦诚, 从不遮遮掩掩;做事,他坚毅执着,以老百姓不再饥饿为己任。所以我们能理解,为什么在2009年车展,网友对袁老师即将购买新车一事,表达的是众口一词的支持。也是因为袁老师像一颗生机盎然的种子,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心田充满了阳光。他爱好拉小提琴、打麻将、游泳和读书;他性格开朗,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新生事物总会充满童趣地打上一望。我珍藏着袁老师的若干珍贵相片:一张是80岁生日时,他笑着对我说,“我现在也是80后了”。一张是他2009年返回安江祭奠母亲时,跪拜在母亲墓前,那一脸真诚的缅怀。事后我才知道,1989年他的母亲病危时,他正在长沙主持一个重要学术会议,会后虽连夜赶往安江,但仍未能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这让他无比痛惜。此后的清明和母亲的忌日,袁老师都带上家人来追思他的母亲。我想,像袁老师这样拥有年轻心态、健康体魄、高尚灵魂的慈祥长者,如此孝敬母亲,就像老子所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永远年轻。
《国魂》作者彭仲夏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给袁老师写过报告文学。十几年来,又潜心收集相关资料。就研究袁隆平而言,本书的资料应该说是很新的。今年,是袁老师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周年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出版《国魂》一书,我觉得很有意义。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一颗种子可以影响世界,在我的心目中,袁老师就是这样的一颗种子。
(《国魂》即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