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沉睡"的专利"醒"过来

日前,在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资本论坛上,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于建玮表示:“专利转化率低一直是一大难题。” 现场还有其他专家直言:“不少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后,不会积极去推动专利转化。”在部分市场人士看来,不少专利缺乏转化运用的价值。业内人士表示,购买专利进行投资,使其产业化,然后收回成本,这一过程起码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我们更喜欢相对成熟的项目。”

一件专利转化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一个创新点到整个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但是,国内目前专利产业化领域里,苦乐不均,马太效应明显。高新技术企业原本就技术实力强悍,与市场接轨优势明显,因此在专利产业化上持续高歌猛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实力也不可小觑,但可惜的是多数专利深埋象牙塔,与市场脱节,产业化是个大难题。中小企业与高校正相反,与市场“亲密接触”,但奈何科技实力不佳,因此在专利产业化上成了无源之水。最面临窘境的当属个人发明人,对其而言,专利产业化之路,漫长而艰难。

专利是一粒种子,它蕴藏财富,但是只有种下去收获后才能充分展现其价值,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目前国内专利市场而言,一方面,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出现“井喷”现象;另一方面,部分科研人员获得了专利授权,却难以转化成生产力,只是把其当做写论文、评职称的工具,使得大量专利陷入“沉睡”,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大量“沉睡”专利。由此看来,专利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仍十分有限,巨大反差的背后昭示着专利成果转化难的窘境。

为什么这么多的专利“沉睡”呢?有人说,中国实施专利制度时间还不长,多种因素导致专利转化率低,这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国内专利转化市场不完善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西方发达国家,专利转化市场十分成熟。如在日本推进专利转化有两个渠道:一是利用强大的数据库,知识产权部门有专利信息中心,可以检索到世界各国专利,并进一步挖掘这些专利分布的行业区域和相关企业;二是利用庞大的专利工程师队伍,他们的工作就是推销专利,发掘企业的问题,并把专利转化与地区规划、产业发展相结合。

那么,如何才能让专利从“呼呼大睡”变得“龙腾虎跃”呢?中国科学院院士宋玉泉认为,关键是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专利技术的转化。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大科技进步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督促相关部门抓好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在落实税收减免等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要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由市场决定创新项目、经费分配的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尽可能实行普惠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天使投资、信贷贴息、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让真正好的科研成果有其施展身手的机会。

另一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确立以成果转化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资本化。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大力支持中介机构并使其市场化,通过委托代理技术转让等方面的服务实现盈利。

我要评论


(责任ccipa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