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杨凌示范使命构建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的思考

杨凌示范区,2012-04-19

[摘要]杨凌肩负使命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先选择生物产业,并从分析杨凌生物产业集群要素入手,提出了杨凌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

[关键词]杨凌;使命;生物产业;集群

生物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正为所有进入者提供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生物产业将主要关注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杨凌肩负使命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发展,生物产业集群创新效应显现。

一、杨凌示范使命

杨凌因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诞生之地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此创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内唯一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了“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大部署。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以杨凌为依托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杨凌示范区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新思路。为此,把杨凌使命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以建设“科技杨凌”为目标,以统筹农业科技资源改革为契机,大力集聚科技资源,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在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和集群示范作用。

二、建设杨凌生物产业发展集群要素的分析

产业要素结构分为核心层要素、紧密关联层要素、服务支撑层要素、宏观环境层要素和要素流动。杨凌也必须具备相关因素,才能集群化发展。

(一)集群创新发展的主要实施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集群创新发展的主要实施者。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5个国家和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和部省级野外台(站),1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人体生物检测芯片、人血液代用品、磁性复合微粒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国家863计划细胞工程基地研究的HAb18单抗体及其靶分子与细胞外基质的研究等科研成果,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在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资深专家、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和年富力强的学术中坚力量组成的学科带头人群体,是生物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撑。

(二)紧密关联层要素

紧密关联层由相关的机构、组织,主要是企业、科研机构、社区等构成。到2011年末,杨凌地区生物类企业近300家,生产的产品涵盖了生物产业的诸多领域,是国内生产生物产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特别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方面企业与研发机构。

(三)服务支撑层要素

服务支撑层要素是杨凌科技示范、辐射带动发展永恒的主题。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用这种方式在陕西11个地市(区)和甘肃、新疆、青海、宁夏、西藏等16个省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60多个,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试验基地1200多个。杨凌农高会作为科技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累计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1500多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累计促成投资与交易2100多亿元,在新科技、新产品集聚、展示和交易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正在着力完善和建设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积极构建信息化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这是生物产业集群的

(四)宏观环境层要素

杨凌示范区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实行省部共建和厅局共建的领导管理体制,由国家科技部等22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管理建设,陕西省政府成立了由34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示范区管委会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独特的体制创造了生物产业的宏观环境。

(五)要素流动

在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理论里,产业集群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累积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由此在空间状态下产生了不同地域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空洞”的结果。也就是“地区粘性”思想。不同地域的粘性程度具有差异性,粘性强的地域对某些生产要素的引力强,能够使这些要素在此“落脚”,并且与其它要素一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杨凌成立国家示范区后,以集聚创新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为重点,突出标准化、专业化、整装化、板块化、全覆盖的特点,规划建设了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托园区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启动建设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等八个专业园,在产业结构调整、核心示范载体建设、集聚创新平台搭建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大量的生物育种和生物农业科研成果亟待向我国中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推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经和正在为生物科研成果和产品推向中西部市场和国际市场,起到“增长极”的作用,并通过集群成长、发展提供硬件设施服务、后勤保障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促进了产业集群要素流动性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上述各层次彼此之间的协同一致和互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进集群化的发展,尤其在一定杨凌区域内知识、技术、人才等高度集中,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发展,加上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大大加速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了生物集群产业竞争力。

三、杨凌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

(一)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实施“生物产业经济强区”的战略,立足杨凌科技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在实现科学发展观对杨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生物产业链,做大做强生物产业,总体思想是发挥高技术资源基地建设,形成高端产品产业。

(二)杨凌生物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

以杨凌生物产业指导思想为原则,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集群化、产业化、市场化为重点,充分发挥杨凌的资源优势,以关键技术创新为主,面向健康、农业、环保、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选择生物产业中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产业为依据。杨凌生物产业的产业结构主要应该包括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产业(生物工业)以及生物技术服务等产业。

1.生物医药科技产业

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2.现代生物农业资料生产:配套绿色产业的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兽用中药、生物兽药、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开发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他生物制剂,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积极开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农膜、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与生产

3.生物农业良种:开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研究与生物制造,在特色中药材、重要农产品、农副产品、生物能源方面进行生物育种专项培育,形成绿色、高产、优质的农业种苗。特色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挖掘和现代育种基地、太空育种基地。

4.生物能源产业技术培训基地:杨凌有资源与技术优势,但未形成产业;建议在现有生物能源材料的基础上,建立生物能源培育示范基地与生物能源技术开发基地,展示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开发的相关技术。

5.生物环保产业与示范基地:以有益菌、植物筛选为核心,污染诊断、污染监测、污染控制及污染生态修复技术为手段,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同时开展水土保持、大气保护等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6.生物制造产业与示范基地:开展生物制剂、试剂盒、生物芯片、单体等生物制造业研发与技术服务,大力开展农用生物生产资料的生产。

生物产业技术一旦某个技术方向有所突破,就会产生群体带动效应,从而在短时期内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此区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大学等知识密集区,产业发展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以教科研一体化催生生物产业集群发展。

(三)杨凌生物产业集群要素聚合的导向模式

杨凌生物产业集群建设围绕重点发展项目,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带动弱势项目发展,从而提升杨凌生物产业整体发展。通过生物产业园区建设,吸引全球先进创业技术团队,进行新型生物产品开发,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培养有潜力的创业团队,鼓励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联合建立创新联盟,支持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来杨凌合作创办生物产业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加工制造和服务要集中要素,加快发展;原料基地要以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制造为保障,形成以点带面,点状辐射与带状推移相结合的区域发展,形成“二园一区五品”的网络化格局。二园:指生物科技示范园和生物科技创新园。建议在杨凌示范区科技示范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生物科技示范的内容,建立生物科技示范园。形成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信息交流的中心,重点发展生物农业加工品(包括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生物生产资料)、生物医药加工品、生物能源产品加工、生物环保产品生产、检测分析中心、生物技术(医药)工程中心、生物材料的加工。一区:指杨凌区,在现有杨凌工业园区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生物制造业,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主要开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技术及其生物技术服务。五品:指五泉镇、揉谷乡、大寨乡、李台乡、杨村乡,一个乡镇形成1-2个特色特色品牌产业片区。以示范生物技术改良和培育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主;生物医药所需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大寨乡、杨村乡为主。生物农业基地以揉谷乡、五泉镇为主;生物质物能源以杨村乡为主;生物技术服务以杨凌区为主。五品在种植安排时,以设施农业为主,并与良种等相结合。

为了直接对接国际市场,细分产业集群,尽快嵌入国内外高技术产业链条,杨凌探索组建各种形式的技术联盟、产业联盟,促进从企业内部创新向外部联合创新转变,吸引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入驻、集聚发展。并通过引导集群创新和联合技术攻关,推动了相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相关生物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祥,周永春,程家瑜.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及态势[J].中国科技论坛,2005,(02).

2.吴楠,刘文凤.湖北省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的构建[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06).

3.李天柱,银路,程跃,邱杉.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及其演进——基于国外典型集群的多案例研究[J].技术经济,2009,(12).

4.郑晓奋.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5.刘恒江,陈继祥.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