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图“新鲜”(说说分枝小麦)

近期我发现分枝小麦还在一些地区以不菲的价格和不小的规模在炒作着,如果这些炒作发生在一些地处偏远、科技发展相对较落后地区、或发生在几个纯粹的农民身上也就罢了、我们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但实际不是这样儿,它们都炒到了我们小麦育种试验地的周边,甚至能让一些实验站内的人士都为之动容……厉害啊!这说明什么?

——图新鲜、没见过。

我历来主张,小麦是粮食作物,种植小麦的目的就是打粮食、多打粮食,至于其它,什么都不重要。若图新鲜、图观赏我们不如去种叶片好看的君子兰,花器好看的蝴蝶花。

说分枝麦新鲜,其实也不尽然,在董玉琛(2000年)的《中国小麦遗传资源》一书中说到,圆锥小麦(就是我们的今天的分枝小麦类型)“叶片宽大、披垂,穗有分枝”,人们将其称为“佛手麦”、“五爪麦”等。又由于其蜡质较浓,浓的程度都有些泛蓝,所以有些地区的人们将其也叫“蓝麦”。这类小麦在18世纪以前世界上种植较广,主要分布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以及英国南部等地。在上世纪的50年代以前,曾在我国四川、云南、新疆、陕西、河南、甘肃等17省(自治区)有零星的种植。

据此上述,我们可以说分枝麦不仅并不新鲜,且还是一个较古老的品种类型,是几乎被现今生产和应用所淘汰的类型,它就像“古玩”一样,今天又被一些人“倒腾”了出来,但可惜的是它没有“古玩”值钱或有收藏价值,只是一个“类型”而已。

我第一次接触分枝小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孙其信老师从国外带回的“苏联分枝麦”,后来就是2001年见到的山西省农科院孙善澄先生将圆锥小麦改良后的一批分枝小麦品系,当时他最著名的品系是——“分枝麦—33”。

当时我们搜集和利用分枝麦的目的是将分枝麦多花习性利用在杂交小麦的制种上边,图得靠增加小花数量来提高杂种小麦的制种产量。通过多年的努力后我们发现,分枝小麦有一些难以改造的毛病,这些毛病是我们没有将其利用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毛病在分枝麦的小麦种植生产中也同样的存在着,影响早着分枝麦的产量。

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分枝麦的分枝需要条件。分枝麦的分枝特性只有在种植较稀时才表现明显,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或接近我们的生产播量时,不仅分枝的特性表现不再明显;且在基本密度的环境下,整个穗子基部小穗退化严重、顶部不孕严重,最终的高穗粒数得不到体现,呈现大穗少粒(穗粒数达到四五十粒都难)的现象,会严重的影响产量。而当较低播量时,单位面积成穗又太少,虽然穗粒数增加了,但产量还是太低。

第二、分枝小麦的籽粒小。籽粒小、千粒重低是影响分枝麦产量的又一个因素,且这种小粒与分枝的特性可能是“连锁”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改造其小粒时,其杂种后代中所有分离出的分枝个体都是小粒,它们的千粒重能够保持在40克时就算是高的。太小了,基本的产量潜力没有!

第三 、利用难。分枝麦的分枝特性表现是隐性遗传,也就是说在分枝麦和不分枝小麦杂交后,其杂种F1表现不分枝,F2群体中出现的分枝类型也较少;另外一点就是分枝麦的穗子歪斜,除了表现穗数少以外,会有严重的相互遮光现象,会影响后期叶片的光合,最终造成籽粒灌浆不好。


;